生活方式心情随笔

史家胡同访谈 ②| 你选择记录下来的,才会成为历史

2018-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米牙不吃肉

《史家胡同访谈 ①| 你选择记录下来的,才会成为历史》


故地

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张屹然成了北京二中分校最年轻的老师。谈及选择教师行业的初衷,除了对母校的感情和历史的兴趣外,他有些无奈地笑道:“现在的孩子,对历史了解得太少了。”  

对历史如数家珍的他,可以在讲授清朝历史时,指出内务部街11号就是清朝首代伊犁将军明瑞的旧宅;乌兰布通之战的佟国刚将军当年就住在166中学边上。

不仅对城市的过往有所研究,在挖掘自己的家史上,张屹然也格外用心。

家中老人曾对他提起,祖上在清朝末年开过一家“峻记车行”,对于这间北京最古老的自行车行,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可以佐证。

他几经辗转,从朋友口中得知北京城里有一位专门收藏自行车的藏家,似乎对“峻记车行”有印象;他赶去和老藏家见了面,在一张老照片中看到了印有“峻记车行”标记的老车牌;老藏家还对他说,他认识的一个藏友,如今就收着这块车牌,可以联系让张屹然亲自去看看。

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惊喜之余,也如愿补充了家族史的空白。

张屹然现在是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负其他五个班级的历史课,他的学生们也只小他10岁而已。

相比于过分顽皮的孩子们,让他更喘不过气来的,是排得满满的教学日程。

当问起口述史的整理进度时,他叹了口气道:“真的是没有精力。平时课程多,周末还要备课,有时碰上喜欢的讲座都没有时间参加。”

尽管如此,他还是会经常到史家博物馆里当志愿者。馆里收藏的很多旧物,都来自街坊邻居的捐赠。院里摆着的“史家幼儿园”照片集里,就都是儿时的张屹然。

他坐在旧照片环绕的展厅里,回忆起他的童年:“ 那时幼儿园里养着鸽子,孔雀,好多小动物;院里还有个小滑梯,可老师总是不让我们玩,每次只能等到放学后家长过来接我们的时候,大家都跑到滑梯上,怎么都不肯回家。那里还有一面彩绘墙,当时我们把手埋进五颜六色的颜料中,涂满了整面墙。”

如今墙的这边从教室变成了博物馆的展厅,张屹然已经记不清幼儿园同学的名字,滑梯只活在照片里,院里老树上挂着的是一只空荡荡的鸟笼。

回不去的乡愁

在史家胡同生活了24年,张屹然虽然从未离开,却始终怀着一种Nostagia。

作为成长在胡同的年轻一代,张屹然住的却不是四合院。他家所在的三层单元楼,是80年代在使馆油库旧址上修建的。

如今的胡同生活,仍是一院多户,一户多人,面临着冬日取暖,下水和居住面积狭小的各种问题,而对张屹然来说,最苦恼的是停车。

胡同里停放着大量外来车辆,尤其是金宝街的上班族们,发现胡同里停车不收费后,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有一次史家小学门口修路需要挪车,打电话给车主,结果一个在河北,一个在通州。

“平日里,碰上史家小学的放学时间,家长们的私家车加上校车,这胡同口总是堵得水泄不通。” 张屹然无奈地说。

史家胡同近日整修街道,在胡同西口设立了路障,阻挡外来车辆进入;无车胡同让街坊们都走出大杂院,聚在不宽的巷子里,孩子们骑车玩耍,大人们扎堆聊天,享受久违的胡同生活。

我想起从西口路障走入胡同时看到的现代化建筑,高耸的黑色铸铁大门比银灰色的建筑本身更引人注目。

“那是国赫宫。” 张屹然补充说,“史家胡同在1998年大规模拆迁,原来胡同西口、史家小学对面的那些四合院都没了。当时据说要建成金宝街一类的高级商区,可当时住在对面的章含之不同意,觉得楼建得太高,会影响胡同里居民的隐私。2008年章含之过世后,房子立刻就建起来了。”

“那现在的国赫宫是商场?我开始还以为是富有人家的私宅。”

“一直空着呢,08年建起来后就一直空着。你一路上看到的那些稍微好点的院落,都是空的。原来章含之住的51号院,还有23号总参的院,里面的杂草都过膝高了。” 张屹然说,“但凡破旧的院子,就是居民大杂院。”

虽然是阴雨天,史家胡同博物馆里却不显冷清,很多家长们带着孩子,在不同的展厅驻足,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张屹然带我们到“怀旧生活” 展厅,里面有他捐赠的老式唱片机。展厅里还摆着几辆二八自行车,通身黑色,保养得当,丝毫不比路边扎堆的共享单车逊色。

聊起他的同龄人,张屹然说他们大多都搬到三环外,寻求更舒适的空间和便利的生活。我问他为什么不搬出去,他说,“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乡愁。

“我们心中有根,从小在这里长大,最后还是会回到土生土长的地方。”

【全文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