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写的文章,称之为记叙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写的文章,称之为议论文;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写的文章,称之为说明文;而抒情、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往往在片段写作中进行训练,全文写作,一般是结合在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说明文一般不会使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但会用到记叙和描写)之中。
而“文体”,则不能够,也不应该,用所谓的记叙文、议论文来区分。
按照体裁划分,文章整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学术论文,文学作品和应用公文;其中,文学作品类主要是这样几种体裁:散文(或者说随笔,英语“essay”),小说,戏剧,诗歌,评论等。
于是,问题就呈现出来了。
你们会发现,在我们的中考高考中,对于作文的要求,是含糊不清的。或者说,在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中,以及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含糊不清的。到底是训练哪一种写作能力?是要让学生学会富有文采创意地进行文学创作,还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与人交流?
这一点,拿中国的高考作文题与国外的高考作文题做一下对比,就能发现显著的区别。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望。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是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而那一年,法国的高中生,在写什么作文?
2007年法国高中生作文
(据网上所见)
文科作文题目(三选一):
❶ 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❷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❸ 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理科作文题目(三选一):
❶ 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❷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❸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学科作文题目(三选一):
❶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❷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❸ 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 “德行”的论述
再看看2013年江苏省的这道作文题: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这种改编自不知哪里的小故事的作文题,可谓源远流长,颇受命题者喜爱。以文人笔法,写科学故事,缺乏最基本的思考与求证,信笔胡来,谬种流传。
同年(2013年)法国高中生文科两道作文题,倒像是跟这个山洞探险遇蝴蝶相呼应似的——❶语言是否是工具?❷科学是否只是在确认事实? ——彼之所欲探究之真理,与我之向壁而构的反智,也确是“相映成趣”了。
哎呀呀,真是恨不得撞墙!同在一个地球上,这题与题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譬如港台),大家可以自己去比对,史老师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更要命的是,在高考作文的批改中,各省市特别喜欢强调的一点,就是文体明确。而实际上,他们——无论是命题人、批卷人还是教书者、编教材者、设置课程者,在这方面,并未达成一致,并未形成严谨科学准确的标准。
于是,高考作文的要求才会有各种说不清的标准。
所谓富有文采,所谓敢于创新,所谓立意新颖,所谓结构独特,所谓内容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于是,应对高考作文,也就挖空心思,各显其能,角力于末技者,数不胜数,立根基于本原者,寥若晨星。
一把辛酸泪呀。呜呼尚飨!呜呼尚飨!
本来是你们跟史老师发牢骚,结果却变成了史老师跟你们抱打不平倒苦水。你们一定在心里嘀咕:“史老师,你干嘛要跟我们说这些呢?你不是应该教我们怎么去在这个险恶的世界做个胜者,怎么想办法应对它,写出更符合高考要求的文章,拿到更高的分数,考取更好的大学……”而且,你们一定更困惑了:“现实这样难堪,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认识某个问题,分析某个问题,与我们同时去面对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这之间是并不对立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罗曼·罗兰的话,你们一定不陌生:“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直面这个世界的真相,并且爱世界。”孩子们,面对不合理的现实,说出真相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就是一种善,就是一种努力建设,就有可能带来改变。
我们只有知道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怎么一回事,才能够更清醒更理智更有尊严和策略地来应对并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像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子一样,对自己的处境一无无知,任凭鞭打,盲目而无奈地转圈。
因此,当我们明了中学作文教学与考试中“文体”这一现实问题后,一方面我们要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比如近两年高考作文题中比重日益增加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已经出现了转变,重视思想,重视思辨,重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考虑到滞后于高考命题变革的现实因素,比如老师和专家们普遍的审美趣味与偏好,比如,重视文采技巧,逻辑思维薄弱,思辨能力不足等等,从而,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在努力提升能力素养、增益见闻、拓宽眼界、强大逻辑力量以适应高考命题之变革的情况下,也要练习如何深入浅出、明白晓畅、鲜明集中、富有文采地表达以便让阅卷老师可以理解认同并赞许。
是的,应试,也是一种能力,需要技巧,便需要研究,需要智慧,也需要练习。
02
写人叙事也需要才华和见识
其实,以为写人叙事仅仅是会观察会写而已、不需要智力活动、没有什么创造性的人,你们主要是没有接触到好的写人叙事的作品,你们的胃口,是被那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所谓“记叙文”给败坏了。
写人叙事,不仅要有生活、有细节、有自觉的审美意识,它也需要写作者有才华有见识。
还是看考场例文吧,一朵具体的花,胜过千万遍描述它的真理。
首先,我们来看这道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这道作文题,是江苏省某市的高考模拟题。前面,史老师吐槽了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现在,史老师又拿江苏省的高考模拟题来举例。
“是不是不够好的作文题,就写不出足够好的考场作文呢?”
嗯哼,看完这下面两篇考场作文,你自有结论。
悠然见东山
文丨薛雨清
当铃声扰乱窗帘缝里钻入的阳光时,我仍睡得迷糊。眼也不睁,悠悠地摸索床头柜上的手机。
“唔…. …喂?”
“还在睡啊?都几点了?快点起床吃早饭。然后就过来吧……”奶奶中气十足的声音炸响在耳畔。又催了几句“一定要吃早饭啊”才挂断了电话。
我揉揉眼,又躺了一会,开始后悔答应去奶奶家吃饭。自她同爷爷搬到东山,我便很少去了,这次放假,自然是躲不过了。在奶奶“有电脑”的承诺下,我才点了头。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便见到在家门口割菜的爷爷。“来了,快,进来吧。”手里拎着两棵大青菜,他将我迎进屋。免不了又是一阵关切的问话。打过招呼我便钻进了房间,片刻后又冲了出来。
“阿婆,这里连哪个网啊?”
“什么网?不是有电脑吗?你去玩。”她翻动铲子,不甚在意。
这下我可傻了。在奶奶观念里有电脑就可以诱我了,至于玩电脑那与她无关。怎么连网更是不知道。那一瞬间我仿佛瞧见空间、微博、热点都离我而去。两天呐!我会跟不上世界的节奏的!可再怎么呐喊也无用,我只好拿出带来的作业。
午饭后,我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更换频道,也不是想看什么。奶奶去午睡,爷爷在花园里侍弄花草。天阴了,飘着点小雨,他也不在乎,戴着个大草帽,嘴里哼着咿咿呀呀的戏,我站在门旁看他。
“你爸呢?也不来。弄得像个大忙人连来吃个饭的时间都没有。”我不好意思说地太僻远,哈哈笑着混过去。“他就是闲不下来。”
“你放假了有空就来。看看花,拔拔菜,不要整天窝在家里上网啊玩游戏的。晚上也不要太晚……”他修修枝叶,一边讲了一大堆话。
周围居民不多,很静。爷爷养的花草长得很好,郁郁葱葱。我静静地站着,听着他不紧不慢地唠叨,突然觉得很轻松,眼睛不用时刻盯着荧光屏,手指也自在地微微弯曲,颈脖更是惬意地放松。
搬来躺椅,坐在门口,有一点点的雨水从檐上滴下。天并不明澈,却舒适地让人想入眠。爷爷打开收音机,依旧是我听不懂的戏曲。世界像是一下子慢了下来,等着我放松,等着我享受。脑子里不再是“与世界失联”的恐慌,反而庆幸。不远处的东山轮廓分明,近旁的翠叶上水珠晶莹。这一切像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婴儿车里见到的、梦到的。心闲了下来,天地也闲了下来。
我仍是要回到车水马龙喧嚣熙攘的生活。但我想以后常来,发一下午呆,然后睡去。
是不是被薛雨清同学带进了“悠然见东山”的境界之中?
这篇考场作文,写得气定神闲,笃定从容,节奏如诗,下笔如画,读来意味深长,含蓄隽永。
文章截取一个生活横断面,以“我”为线索人物,串起城乡两地,对比两种生活态度。“我”和“爷爷”、“奶奶”三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自然妥帖,哪怕是一个“唔”字一个“喂”字,都足以传神,更不消说那些极具生活气息的对话描写、真切动人的细节描写、富有情韵的环境描写,以及让人感同身受的心理描写。
这样的考场作文,你会屏息凝神地,读下去,再读一遍,体味之,咀嚼之,为其摇曳的风神,感喟不已。
快慢有时
文丨蒋筱寒
上了发条一般,准时睁眼。眯着眼穿戴好,起身洗漱。拎起书包蹬上鞋飞快奔出门。赶车。
公鸡也在这当儿报晓,老人悄悄起身。清扫院中落叶;再绕到后院里喂鸡,打开笼子放它们出来;园中的小蔬菜罩着一层露珠,老人挑几棵嫩的摘下,回到厨房下一碗清汤面,趁热下肚。
早读,匆匆解决早饭的同时还要提防领导的视线;带着倦意上不同的课,四十分钟、四十分钟地连接整个上午……
老人吃饱喝足,骑上老式轻巧的捷安特自行车,穿过大街小巷来到地里。绿油油的麦田,在蓝白的天空下生长着,风悄悄掠过,麦田如浪潮翻涌。
老人回到家中。拿出缝到一半的被褥,铺在炕上,做起了针线活儿。老伴儿带着古琴去朋友家吃酒尽兴了。
知了在树上鸣,直到光斑洒在地上有些耀眼,晌午的风吹进屋,老人起身做饭。老伴儿的脚步从走廊上传来。
赶向食堂匆忙的脚步声覆盖了一声声蝉鸣。排队;拿餐盘;吃饭;倒饭;赶回教室;写作业。
原本困得脑袋昏沉,但瞧见周围全在奋笔疾书,一下子睡意全无。
老人吃饱了饭,睡下了。沐浴着午后的温暖,两阵呼噜声均匀地起伏着,演奏着一场舒缓的交响乐……
睡醒已是午后三点,老人拿着蒲扇,走到大门口,与街坊邻居话家常。男人们穿着大背心,露着大肚皮,图个风凉;女人们扇着扇子,赶走猖狂的蚊虫。
到了饭点,都陆陆续续回家做饭或者吃饭了。
太阳西沉,肚子饿地咕咕直叫,急步走出校门,走向站台。急驰的回家的汽车,不停闪变的红绿灯,一直响的电话铃声,间断的咳嗽声……
深夜,写完最后一门作业,伴着一天的疲惫与第二天的忧虑,躺下。也带着充实的欣慰。
而另一边,蟋蟀在墙角等待萤火虫的光亮,隐藏在花丛中的小蛇等待粗心的老鼠,老人拉了灯,伴随着夏日夜晚的风,入眠。
不同的年岁,不一样节奏的生活。
享受快节奏的充实,享受慢节奏的安逸。节奏不能刻意改变,时候到了,属于你的节奏自然会呈现。
是不是被蒋筱寒同学戛然而止的文章给震惊了?
啊!原来还可以这样立意!
啊!原来记叙文也可以写出深刻的思想!
啊!她竟然运笔如椽,穿插勾勒两个生活场景,轻灵如速写,洗练如国画,和谐如交响乐,又细腻似一幅水彩!
嗯,冷静冷静,跟我一起分析一下吧。
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同学,都采取了对比的手法?——而且,都写了城乡之别!都写了两代人的两种生活!——好好好,你不要激动,听我分析:
所不同的是,薛雨清同学是顺着作文题的方向来写的,因此,在她的笔下,两种生活是有高下的,慢好于快,慢美于快,但是,她并非为文造情,而是有着真实的生活体验;而蒋筱寒同学则巧妙地用撷取两种生活的一日常规,穿插对比,对作文题所提出的观点,予以回应,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独特思考。你看她结尾两段:“不同的年岁,不一样节奏的生活。享受快节奏的充实,享受慢节奏的安逸。节奏不能刻意改变,时候到了,属于你的节奏自然会呈现。”轻轻一收,四两千斤,回味无穷,令人拍案叫绝。
这两篇写人叙事的文章,集才华与见识于一身,简直要把人美哭了,仔细读一读吧,体会体会,你该如何去做?
是的,史老师也要戛然而止了。刚才已经说过,一朵具体的花,胜过千万句描述它的真理。现在,该你自己去揣摩描述之,去临摹学习之了,作为老师,我点到为止。
因为,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本课作业
给你一道作文题,来展示你的才华与见识吧!
“小确幸”一词,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由翻译家林少华翻译而进入现代汉语,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何为“小确幸”?口渴的时候,手边正好有一瓶水;排队时,你所在的队前进得最快;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你正在想念的人……这些就是生活中尽管微小但确实令很多人感到幸福的东西。
对于“小确幸”,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感悟?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文体为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