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怀赤子之心,致敬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对现代教育的理性思考和
2019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8年纪念日。
“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这是陶行知先生少年时期的理想,也成为先生的毕生追求和事业。他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教育思想和身体力行的办学实践,在今天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再次回眸,在先生留下的卓越贡献中寻求可供当下借鉴的教育智慧。虽不能在短短的篇幅里系统梳理先生的教育理论体系,但求通过回溯先生的思想点滴和办学实践,以纪念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和“甘当骆驼”矢志不移、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积极实践。
谨以此文纪念陶行知先生为中国基础教育探寻新路之“思”和“行”。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人生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他在长期从事平民教育、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与中国现实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陶行知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七年后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期间曾撰写题为“从教育入手使中国现代化”的博士论文。这大约是迄今为止史籍所载中国知识界论述现代化及现代教育的最早记录,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对现代化和现代教育开始了理性思考。
1917年回国后,陶行知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他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招收数百名难童。在他的精心培养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下,绝大多数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陶行知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曾作著名的“每天四问”的演讲,启发学生鼓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学做“真人”。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先生为中国基础教育探寻新路之“思”——
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
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他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为中国基础教育探寻新路之“行”——
缔造早期教育典范的办学实践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与此同时,陶行知也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和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缔造出中国基础教育史上著名的育才学校。育才学校的办学过程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极其艰难的岁月,其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更显得弥足珍贵。
1.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育才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思想是“在一般基础教育与特殊教育中予以统一”,在全面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进行特长教育。一般基础教育是使儿童获得一般知能、优良的生活习惯与态度,特殊基础旨在给予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以特殊营养,使其特殊才能健康发展,而不致枯萎,为其“将来成为专才”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在创造生活中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陶行知号召学生从事五项创造活动: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活之园地;创造学术之气候;创造真善美之人格。这五项创造活动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育才还设音乐、美术等组,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特长。
2.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
陶行知先生认为,新教育是行动的教育。在新学校里从事新教育的新教员应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有信仰心,二是要有责任心,三是要有共和精神,四是要有开辟精神,五是要有试验精神。为推行民主教育,他强调教师应有协作合群意识,同事之间应相互尊重、民主协商。教师务必“运用民主作风教学生,并与同事共同过民主生活,以造成民主的学校”。
陶行知先生在办学过程中既求贤若渴又以情留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一方面重视解决教师面临的生活困难,要为教员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更注重用信念来激励教师,鼓舞教师的干劲,强调教师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陶行知先生深信,“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织成,追求真理的人要以与患难搏斗为乐……困难给有志者以战斗之情绪与斗胜之智慧。”
3.关注集体生活,让儿童由自我向社会化发展
陶行知认为集体生活对于人才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自我向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育才学校管理中建集体生活是其管理精髓。
陶行知认为要正确地组建集体生活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集体生活不能成为脱离社会生活的封闭集体,“要与社会发展相联系,与整个世界相沟通”。这样才会为集体生活注入丰富的、生动的、实际的、促进个性生动活泼发展的“养料”,使学生跟着时代的发展成长。二是不能把集体生活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要把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让学生的特殊才能、个性在集体生活中发展。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陶行知提出组织集体生活的三要素:集体自治、集体探讨、集体创造。为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真精神”,育才设立了“校务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的“指导”与“自治”两个集体生活管理体系。在育才凡是不必按班级学习的内容,都可以用集体探讨的方式。“集体创造”目的在于产生新价值,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相应的奖励。陶行知提出创造计划,带领师生积极开展创造活动,此外他还制定了“创造奖金办法”。
4.因材施教组织教学,锻炼儿童才能
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和办学思想,开设有特修课和普修课两套课程,设有音乐、戏剧、文学、社会、自然、绘画等六个组,根据智力测验、特殊测验,选拔学生参加兴趣和才能最适合的组。
教学形式以分组和分级相结合。各组采用班级授课制,课程和教学标准均按当时教育部的章程进行。此外,还采取“学科弹性制”,学期开始编级,可根据学生成绩,经教师考核,指导部允许,分科目升级或退级。
陶行知提出组织教学的五项原则:未发现有特殊才能者采取先博后专,中途发现所入组不合格,可以转组;普修课按总章分阶段;特修课依各组性质定进程。
除课堂教学外,通过读书、集体讨论、请名人讲演、壁报、各类文化社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文化养料”。学校还设立自然科学馆、社会科学馆、艺术馆、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吸取文化养料的场所。经常组织学生为当地群众举办画展、音乐会、戏剧演出,在实践中锻炼儿童的才能,培养他们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品格教育
育才学校的道德教育渗透于学校集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通过普修课使学生“懂得一般做人的道理”,举办画展、音乐会等活动培养学生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育才还十分重视建设校园文化,不仅注意创造“学问之气候”,而且注意创造“艺术化之环境”,使人生活在一种雍雍穆穆、秩然有序、进退有度、奋发向上的情境和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为鼓励师生积极建立“私德”,陶行知把“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定为集体创造的重要内容,在《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中,把“对人格修养有贡献者”列为奖励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