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读书笔记
原文内容:
1、阿德勒的课题分离: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 ,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到底是谁的课题,辨别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只需要考虑一下「 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
2、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3、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并且,假如有人能认可「真实的自己」,那个人应该也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勇气。 可以说尊重也是 “ 鼓励 ” 之根源 。
4、所有人际关系中都必需的尊重的具体的第一步 。无论是公司里的人际关系还是恋人间的关系,抑或是国际关系,在各种关系中我们都需要对「他人兴趣」给予更多关心。
5、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 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 “ 目的 」。…无论过去发生什么,那都不起决定作用。过去有没有精神创伤都没有关系,因为 人并不是受过去的 “ 原因 ” 驱动 ,而是 按照现在的 “ 目的 ” 活着 。例如,有人说「因为家庭环境恶劣,所以形成了阴郁的性格」,这就是人生的谎言。事实上是,有「不想在与他人交往中受伤」这一目的在先,继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才选择了不与人来往的「阴郁性格」。并且,为自己选择这种性格找借口,就搬出了「过去的家庭环境」。
6、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 , 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7、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究竟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青年: 因为 其实是不想改变 ?
8、变化就意味着 “ 死亡 ”。比如,假设你现在正为人生而苦思焦虑,很想改变自己。但是,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就是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那么,无论对现状多么不满,能够选择「死」吗?能够投身于深不见底的黑暗吗?这并不容易做到。
所以,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还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9、哲人: 那么,当一个人想要肯定「现在的自己」之时,你认为他会为自己的过去如何着色呢?
哲人: 答案只有一个。也就是将自己的过去总结为「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青年: …… 为了肯定 “ 现在 ” 而去肯定不幸的 “ 过去 ”。
哲人: 是的。你刚才说到的大讲「谢谢您那时对我的严厉指导」之类感谢之辞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其实是在想积极肯定「现在的自己」。结果,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记忆。所以,他们并不是用感激之辞来肯定强权式教育。
10、哲人: 那是 因为你对 “ 现在的自己 ” 不满意吧 。
哲人: 倘若讲得再苛刻一些,就是为了给与理想相差太远的「现在的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所以就把自己的过去涂成灰色。想要把原因都归结为「都怪那个学校」或者「全因为有那样的老师」之类的托词之上。并且,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
11、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
12、我们应该谈论的正是这一点「以后怎么做?」。既不需要「可恶的他人」,也不需要「可怜的自己」。
13、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的确是很有意思的分析。首先是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并且,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 目的 ——“归属感”, 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14、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了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关于这一点,孩子们也十分清楚。遭到斥责的时候,除了对暴力行为的恐惧, 他们还会在无意识中洞察到 “ 这个人很不成熟 ”。
15、你是一味地关注「无法改变的事情」,感叹「所以不可能」。 不去执着于 “ 无法改变的事情 ”, 而是正视眼前的 “ 可以改变的事情 」……你还记得吗?基督教广为传诵的「尼布尔的祈祷文」。青年: 是的,当然记得。「 上帝 , 请赐予我平静 ,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 给予我勇气 ,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 赐我智慧 ,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
16、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 , 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 。
17、我们按照 “ 他人的教导 ” 活着很轻松 ,既不用思考难题又不用承担失败的责任,只要表示出一定的忠诚,一切麻烦事都会有人为我们承担。
18、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19、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 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 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 我 ” 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 , 这叫 “ 自立 」。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
20、恐怕这是 缺乏 “ 做普通人的勇气 」吧。保持本色即可,即使成不了「特别」存在,即使不够优秀,也依然有你的位置。要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
21、不要从 “ 与他人不同 ” 方面寻求价值 , 而是从 “ 保持自我 ” 方面寻求价值 ,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 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
22、阿德勒:「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 , 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
23、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 , 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 。
24、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 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 , 内心充满不安 , 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
25、人类并非只有在遇到考试、就职或结婚之类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大事的时候才需要面对考验及决断。 对于我们来说 , 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 , 在 “ 此时此刻 ” 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 。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26、能做的就只有去信赖最亲近的人。
27、我们或多或少都活在父母爱的支配之下,在只能希求被父母爱的时代,我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 在不断强化 “ 被爱的生活方式 ” 中渐渐长大 。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个人。唯有如此。
28、你还无法爱自己,做不到尊重自己、信赖自己。因此,你就会认为在爱的关系中「肯定会受伤」或「一定会伤心」,认为不可能有人爱这样的自己。
29、我没什么优点,所以,无法与任何人建立爱的关系,不能涉足没有担保的爱……这种想法是典型的 自卑情结 ,因为这是 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不解决课题的借口 。
30、分离课题。爱是你的课题,但是,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他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掌控。你能做的唯有分离课题, 自己先去爱 。
31、你现在只是站在人生这一舞场的角落里旁观着跳舞的人们。感叹「不会有人愿意与这样的自己跳舞」,并在内心深处焦急等待着「命中注定的人向自己伸出邀请之手」。就这样,咬紧牙关拼命守护着自己,以免更加伤心更加讨厌自己。你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 牵起身边人的手 , 尽情尽力地去跳舞 。 命运由此开始 。
32、主动去爱 、 自立起来 、 选择人生
33、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很有限。然后,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这话并不是虚无主义,现实就是我们 为了分别而相遇 。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就只有一件。 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 , 不断朝着 “ 最佳分别 ” 努力 。 唯有如此 。
34、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无论是在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中还是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与爱人之间的关系中,都是如此。
35、例如,假设你现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突然终止,或者是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突然终止,你能够把它当作「最佳分别」平静接受吗?青年: 不……不。这实在是……哲人: 那么,你只能今后努力建立起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关系,「 认真活在当下 」就是这个意思。
36、创造这种未来的是你,不要迷茫。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 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