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故事历史

《老子眼中的世界》|第五章 多言数穷

2017-04-14  本文已影响101人  精睿君
《老子眼中的世界》|第五章 多言数穷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解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承接上一章对道冲作了进一步论述,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十分鲜明生动。本章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这一章中,老子阐述了四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认为天地无所偏爱,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的理性和情感;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

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也不受天、神、人的左右,否定了当时思想界普遍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这一观点不要说是在2700年前的先秦时期,就是搁现在也是十分先进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取法于天地的纯任自然,无所偏爱,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即圣明的统治者对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应平等相待,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尽可能不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对此,老子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圣人不仁,对待老百姓也要像对待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就是风箱。老子又形象地将天地比作一个可以来回鼓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生生不息,不会竭尽。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阴阳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

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而人体就像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修生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中医关于的理论,武术中关于气功的理论皆源于此。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通过上述比喻想要说明的问题是:政令烦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即用很多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执行,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见万物,反而能生生不息,永不枯竭。这里所说的,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

同时,老子道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推天及人,在这里老子一想用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来教导人们,要修养诚敬谦和的仁德。内心有真诚,外面言行都表现得恭敬,敬人、敬事、敬物。有这种诚敬谦和的仁德,自然他就能够敏于事而慎于言。

常言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讲话,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经过再三的思考就说话,那这后果可能是很可怕的。清朝名臣、三朝元老张廷玉有句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