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读书会

11月|那些吉光片羽的思索之《究竟为何在人世》

2018-12-02  本文已影响8人  听雨呢喃

P107-110
读人智学生命历程研究之14-21岁。

影响物质身体早熟的因素中,有两个对我的触动比较大,一个是早期智力开发,一个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也或许这是我給自己没有对孩子进行刻意的早期智力开发,和确实怕父爱缺失而把第一个孩子留給了他爸爸的行为找到了可以让自己心安的依据吧。

今日阅读让我对儿童的发展有了清楚的认知。“发育期指性成熟过程,青春期指心理发展过程”,儿童十三四岁开始“心魂生活的深化”,各种可能性打开,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P110-132
人智学生命历程研究之21-42岁。

如果说生命如四季,那么21岁至42岁的阶段便是丰盛夏季。我们步入成人阶段,也进入了“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核心。

21岁至28岁前后是人生的危机时刻。

“随着对决定和行为产生的后果越来越有意识,通常年轻人在这时都会有做出改变的愿望。 他们重新审视人生态度,并且设立新的目标。这是很多人决定结婚的时期,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这期间离婚。 在研究生院的人这时想要一份工作,也有一些人决定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这个时期,是我们做出很多人生重大决定的时期,也往往意味着人生的转折。我们的选择与坚持,指向或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方向。我便是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学业、事业、爱情、婚姻这人生的四个重大象限。大学还未毕业便办了半工半读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子,离婚……

“人类通过这些行星领域时都具有个体的轨迹,因此,在入世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天赋。 当然,我们所有人在每颗行星领域中都被赐予了礼物,然而正是因为其中某一两个基本取向,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变得
丰富多彩。”

很难讲经历的对错,按本书理论,有些经历或许便是贯穿于心魂取向的不可避免的弯路。《墨子·亲士》里说:“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蜿蜒曲折的人生路反而会比周道如砥有趣许多吧。

文中引用了一段引自玛丽·奥利弗的书《渴望》中的一首诗歌——

《悲伤的作用》(作者曾梦到过这首诗)
我曾经深爱的人,
给了我满满一盒子黑暗。

我用了多年时间来理解,
原来,这,也是一份礼物。

这首诗,让我更豁达和透彻。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读书与写作中,有打开枷锁的钥匙。读与写,给我力量去过一种值得一写的生活。

P132-139

28岁至35岁这几年你都经历过什么?我28岁至35岁的时间跨度是2010年至2017年,这七年我的生活和想法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个阶段我们的重点从二十几岁时的如何感受一切转移到如何思考人生。我们常常被生活的现实方面消耗,并逐渐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比如上有老下有小。

“我们游戏时间的品质一一是在大自然中,还是在屏幕前,以及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如今都会产生微妙的结果。”

作者提倡“有品质的时光”,其实无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在哪播种,就会在哪有所收获。

P140-148
35至42岁,是读书会的我们正经历的生命阶段。

或许我觉得自己身处黑暗森林之中,但现在我知道我能穿越它。”我们与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有了更多连接,可以选择不那么容易被外在要求和他人的意见所影响。 正是使用了意识心,我们知道自己是潜在的自由个体;这种自由不是永远随心所欲做我们想做的事情,而是即便生活纷繁复杂,我们内心也有充分的自由拥有自己的人生。有了这种自我接纳,我们就可以期待着有更深层面的自我决定。

《读给对方的仪式》,是威廉姆·斯坦福德39岁所作。这个生命阶段的我们会感受到周围的黑暗非常之深,“蓝天仿佛点缀着棉花糖”的浪漫幻想逐渐被这种无边的黑暗吞噬,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悬崖上的感觉”。

但是我们会更勇敢笃定,我们敢于直面人生的黑暗并相信自己能穿越它,我们敢于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更独立自主,我们更懂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再轻易被外力及他人左右。我们更懂臣服接纳,在命运的河流中奋力搏击的同时也会顺流直下。我们更懂爱与自由,付出比得到幸福,而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

在37至38岁期间,我们可能会经历与基本人生意图相关的重要开与合。我们的人生可能会发生出人意料的转变:或许会移居,或者开始新的学习或工作,或者重要关系发生改变。我们正处于生命中非常世俗化的时期,然而通往我们最深层灵性目标的通道在此刻微微开启。

单位将于明年三月之前完成改制,何去何从尚未可知。一只脚还在大学,另一只脚就跨进了单位的大门。从19岁到36岁,我已在这家单位工作了17余载。既然从命选择了留守的路,从未想过工作会有改变,甚至一度掐指算自己还有多少年可以退休。一马平川终于走到一个岔路口,生命的奇妙也往往在此,哪条路通往哪,谁知道呢?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会发生什么特别的,不到明天,谁知道呢?35-42,人生已至丰盛夏季,但未尝不是春伊始呢。

P149-153

说到“灵修”,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宗教修行,但其实还有一种内在修行,比如“一个人的日记、音乐、园艺或者绘画,同样是打开生命不可见维度的宝贵方式”。当然,包括读书和共读,同修们。

19世纪末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一次“与教师的谈话”中,提到了本尔斯·达尔文关于“萎缩症”的名言:如果不使用,欣赏艺术的能力将会衰退。威廉·詹姆斯在他的著作《与教师关于心理学的谈话》一书中深刻阐述了内在修行的意义:

如果能够再活一次,我将制定一个规则,至少每星期读一些诗歌,听一些音乐;通过使用,可能我现在已经萎缩的那部分大脑还可以保持活跃。 失去了这些品味是一种快乐的丧失,也很可能损害智力;并且,因为削弱了我们本质中情感的那部分,也更可能损害我们的道德品质。”

我们抽象地说:“我当然打算要欣赏诗歌,从中吸收很多东西。我完全想要去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去读能给我这个时代思想带来新转折的书籍,去让我更高的灵性层面保持鲜活,等等。” 但是我们没有具体着手去进行这些事,而且我们也没有从今天开始。 我们忘记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我们一推再推,直到那些原本乐观的可能性慢慢消失殆尽。 然而每天十分钟的诗歌、灵性阅读或者冥想,每星期一两个小时音乐 、绘画或者哲学,倘若我们现在就开始,不找任何借口,这必然会在适当的时候给我们所有的渴望带来圆满。忽视必要的具体努力,吝惜我们每天应付的 “小税”,那就是在积极地挖掘坟墓,埋葬我们迈向更高层次的可能。

所幸这是我们正坚持在做的事,而这些事,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

P153-170

关于双重性日益增长的力量,我有这样一幅画面:在这些年的人生经历中,我经常遇到一些不能接纳自己的事情,或者不愿意去努力的事情,打个比方来说吧:我把它们都踢进了床底下。在 30岁后期,床底下的空间已经堆满了,里面的东西开始往外冒,里面积累的一些 “东西” 开始抓住我的脚踝,要把我绊倒;也不再有任何空间让我能继续硬塞进去。到了必须做清理的时候了,对自己的发展承担起责任,去面对一些自己未消化、 未救赎或者仅仅是令人讨厌的那部分。

所以,我在30岁后期的年纪,不再总想着多多益善的拥有而开始断舍离,试图把床底下塞的那些东西都清理掉。也开始重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并渐渐能面对自己双重性中阴暗的那一面。

虽有“命中注定”一说,但人是对自己的发展负有直接责任的。“我们之前所做的决定以及行为的后果,都将持续在余生中展现出来。

只要我们抗拒接受,不认为我们拥有的内在自我能够指引我们进一步发展,就会停留在任由外部事件摆布的境地,而这些事件其实是来推动我们走向更大觉醒的。当然,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我们的高层自我也参与这些外在的促成事件, 它一直在努力唤醒我们更积极地去面对个人责任和自我决定。 我们有觉醒的时刻,然后就又落回旧有的习惯;我们努力地向前迈进一步, 然后可能又很容易地倒退回来。 如果我们有意愿去觉知我们真正抗拒改变的种子埋得有多深, 我们也就会知道某种内在练习现在变得有多重要。 一种新的紧迫感出现了,它需要我们做出内在承诺,去进行某种形式的静思冥想、有意识的自我反思或者祈祷。

好在我的紧迫感没有等到42-63岁这个区间,不管是怎样的命运,常提醒自己——接受,并积蓄力量改变。

从没有哪个人巳彻底进化或者完全未进化,没有谁完全觉醒或者永远沉睡。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我们都在过程当中。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习性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想要改变就需要认真的努力。 我们通常会感受到,更加觉醒的一面和不想改变的一面之间存在着张力。当日子过得忙碌、干扰无处不在时,我们的内心更容易沉睡。但生活会持续地重拳出击,因此我们不时地被唤醒,去对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成长承担更多的责任。

对人生或人性困惑的时候看看这类书,心会随之明朗豁达。了解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哪怕是自己还没有经历过的阶段,会生出理解,和对未来的憧憬,甚至向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