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如何精进自己的知识管理?
1
最早接触到成甲是在得到的《成甲说书》栏目,那个时候得到作为知识付费的平台刚刚起步,而成甲的说书栏目也不温不火。
去年一年时间,知识付费、IP、得到……一下子成了风口的“猪”,而成甲也成了罗辑思维最受欢迎的说书人。
再后来,成甲出了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的书,据说售卖首月就超过了3万册。
2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我们获取知识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但是我们管理自己知识的边际成本却越来越高。
很多人都在谈论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但是学习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才有价值。
在我看来,学习体验就像是经历一段旅程,旅程在重点并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获取一堆知识,更是让他们能够充分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以便能够做到那些在学习前无法做到的事情。
很多人之所以跳不出成甲老师所说的“低水平勤奋陷阱”,是因为他们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他们不是先掌握底层的思维和方法,而是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方向错了,人们就容易进入学习的“老鼠赛道”。
所以,只有选对方向,并且不断持续正确的行动才可能有积累效果,才可能引发真正有意义的变化。
3
读这本书之所以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就是因为我曾经也是一个掉进“低水平勤奋陷阱”差点出不来的人。
那个时候,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定年度读书计划,比如今年要读完100本书,然后去细化,我每个月要读完多少本书,我每周要读多少本书,具体到每一天我应该看多少页的书,而我又不是一个高效的读书者,有些书甚至需要一页一页去读。然而,我很少去思考的是,读这么多本书,我从来不知道把它运用到什么地方上去。
我迫切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却把改变这件事情当成了一个可以马上完成或终结的事件。
于是,焦虑随之而来。
那段日子,简直苦不堪言,完全是陷入了想学习,但又知道如何学好的悖论中。
后来,我接触到了功利读书法,才知道在知识极其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也逐渐被碎片化了,而时间是随着注意力而产生的,我们的注意力在哪里,我们的时间就在哪里。
碎片化时代,我们不是拼我们读了多少书,学习了多少知识(其实是信息),我们应该比的是我们的认知效率。
如果能从我们遇到的问题出发,从实践的领域出发去读书,去改变我们的认知,那么我们成长的速度可能会更快,焦虑也会少了很多。
4
想明白了以上内容之后,我读书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比如我是这样读《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
第一,是对概念的理解。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概念,比如临界知识、绿灯思维、习惯性防卫、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安全空间等等,我首先做的是整体把握这些概念,更加有效地创建对这些概念的心理表征。比如对绿灯思维这个概念,我不仅要更详尽、更准确把这个概念描述出来,我还要描述这个概念的背景细节,比如是谁提出来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了,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第二,概念关联,形成自己的知识晶体(斯坦洛维奇在《超越智商》中之语)。单纯学习概念,还只是简单知识点的累积,让自己学到的概念和知识形成知识晶体,才是精进知识管理的关键。比如说复利效应,我首先想到的是理财方面,比如,以50万的本金投资某个金融产品,年利率是10%,并且是复利的形式,那么2年后的收益如下。
1年后利息:50万Í10%=5万元
2年后利息:(50万+5万)Í10%=5.5万元
2年后的投资结果:50万+5万+5.5万=60.5万
如果50万元的本金投资某个金融产品,年利率是10%,并且是单利的形式,那么两年后的收益是60万元(自己算哈)。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后来,我进一步关联,这个复利效应不仅在理财方面适用,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适用。
第三,取为己用,不断践行。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方法,比如写反思日记、总结经验等,都是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我们想精进自己的知识管理,不在于我们对这些方法多么了解,而在于我们能否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对这些方法的践行,就像一个人反复在同一条路线上行进,不断反复地练习,当我们再次面对这些方法时,我们大脑中的相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会得到不断加强和巩固。
在碎片化时代,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会遇见信息过载问题,精进自己的知识管理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要。在大家都在比拼认知效率的时候,你还在拼知识数量和知识获取速度,差距很可能就是因此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