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敏感期,关于数学(几何)启蒙 - 2016.7
# 语言敏感期 #
儿子从出生起参加了广州最权威的儿童医院试验的一项跟踪测试,其中包括幼儿在几个关键发育期的智力和行为能力评估。小家伙一岁半时(18个月+)的测试结果,其中语言项得分最低,99分,相当于17个月的月龄,也就是稍低于生理年龄的正常水平。小家伙的语言萌发确实来得有点晚,有点慢,且发音不准,除非几个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旁人难以听懂。好在一家人都不着急,理解力没问题就慢慢来,他也许只是不想开口。
两岁左右,进入阅读萌发期(这个也来得挺晚,当妈妈的真是从(lan)容(duo)),也迎来语言的爆发,不知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到两岁半(29个月+)做智能评估,语言项得分120,相当于36个月的月龄。有些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心,答了否,回家后观察发现孩子其实已经掌握。另外,小家伙一些副词使用的很好,比如也、还、又、就、直接、怎么……同时,他会用几个句子表达一段情景,包含因果、转折、并列的逻辑关系。这些没有考核,我觉得小家伙的实际语言能力的分值也许更高。
以我粗浅且业余的观点认为,在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生活中接触和感受频繁的词汇之外,生出对于副词的理解,和逻辑关系的使用,应该是语言能力的阶段性发展。没有做过深入学习,但是两岁半孩子可以在恰当的语境里自如使用这些,挺让我惊讶的。
倒不是炫耀,只是感叹小孩子的某项能力可以发展如此迅速。由此感叹,作为家长不必心急,每个生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运行轨迹,用平均水平或普遍规律来比较和要求,未必正确。
另外,关于阅读和语言能力,以我观察小家伙的经验,二者的确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阅读兴趣的萌发和较多的阅读浸润,即便在语言敏感期,体验和积累的仅是日常生活场景使用的语言,词汇、情节和逻辑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与阅读相比大大受限。
# 数学(几何) #
亲自翻了数学启蒙书才意识到,数学的外沿很广,不只是数字和加减法。通常数学启蒙书都是从形状、分类、排序开始,没有阅读这些书籍前,从孩子两岁多的日常生活体验里其实已经用简单粗放的形式在点滴接触。
小家伙有一阵非常喜欢扔豆子,黄豆从床左边扔下去,黑豆从床右边扔下去,白豆子人前边,红色芸豆扔后边,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家里人捡的很辛苦。老人常常不放心孩子玩小颗粒物件,担心误食引起窒息,我们只有严加看护,但我不允许老人制止孩子。
我的个人观点,不愿意孩子在早期过多接触电动类玩具,相比更希望他摆弄积木和日常用品。两岁时我随口问他,梯形和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他说都有上坡和下坡,三角形上面有尖尖站不稳,梯形可以站,当时我很惊讶,他把积木当做脚下的路,但总结的异同却很有道理。
又过几个月,一套数量两百块的积木他可以同时将几种形状分类;对两个半圆拼一个圆、两个或四个三角拼一个正方形、两个三角拼一个平行四边形很感兴趣,反复拼拆。小孩子对于重复体验一件他有兴趣的事物的执着程度,有时让成人难以理解。小家伙对某个形状的积木、对豆子、对弹球、对车牌、对倒水、对英语的1到10,对鼠小弟绘本……都是如此。我不阻止,也不评价,任他作为,我也挺好奇他会重复到什么阶段才转移兴趣。
三角形如何拼正方形有得琢磨。两个三角拼正方形很容易体会和掌握,但是四个三角对于不到两岁半的孩子就有点麻烦,每次都要转转转。小家伙经历无数次失败,倒是歪打正着明白了 ,两个三角除了可以拼正方形,还可以转出一个大三角或平行四边形。
然后我琢磨,怎么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四个三角的构造呢。他掌握了两个三角拼正方,那么难点就是两个三角如何拼大三角。我说你让两个小三角背靠背贴在一起,可是平面俯视操作他还是转不明白。我又说你让小三角立起来坐在地上,然后背靠背,这下他很快掌握,拼出了大三角,然后两个大三角躺倒,就拼出正方。然后我再说,你看两个小三角还可以拼蝴蝶,这个非常形象很容易掌握。然后上面下面各加一个三角,也能拼出正方形。
四个三角拼正方就这么解决了,几种方法对于小孩子都挺简单,反复试验,简直拦不住。
我想,以后他应该很容易理解面积、分数、除法相关的概念,并且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达到同一个目的和结果。积木真是伟大的玩具,哪里需要去什么早教。
一个多月前我抽了一本数学启蒙绘本念给小家伙,内容是关于从物体的一部分来想象整体,比如遮住一个对称物体的一半,来选择完整物体是哪样。这个成人看来很简单,偏偏有一道题他如何都选不对,我耐心比较、解释所有细节,他总是选错,错的“令人发指”。我有点急躁,小家伙也感受到了,不愿意再看那道题。我马上反省,急什么呢,收起书很长时间没再拿出来,希望小家伙能忘掉那个气馁挫败的感受。
两岁半的智能评估里包含几何能力的测试,小家伙的分值超过三岁水平,我想这一定要归功于传统、简单而伟大的积木。
我再次拿出曾经“错的发指”的那本数学绘本,小家伙轻松选对,我问为什么不选其他物体,他随意指出几处关键区别。再次验证,之前急躁的我多么愚蠢。
不要在意别人的孩子、平均水平或普遍规律如何,给自己的孩子以时间和信任,我们渴望的是孩子自身的成长,不是任何功利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