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随笔

《论语》讲堂留影163

2024-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4-3-7 一百六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语音整理
从本章的内容上我们可以得知,孔子的音乐素养是很深的,同时他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极高的。
《韶》乐据说是歌颂赞美舜帝的礼乐,是当时的一种经典古乐。注意在当时都已经是古乐了,那就我们今天来说呢,是古乐中的古乐。孔子一次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三月”也不是实指三个月,大概就是很长时间的意思。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描述,在鲁昭公的晚期,国内出现了动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司马迁的描述和《论语》里稍有不同,多了两个字,就是“学之”。就是说孔子为了躲避鲁国的内乱,来到了齐国,在高昭子家里做家臣,希望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来认识齐景公,期间就与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韶》乐,开始学习它。在学习的过程中,“三月不知肉味”。所以这个“三月不知肉味”,并不是说孔子听了一次《韶》乐,就连续好长时间吃不出来肉的滋味。而在说孔子闻听《韶》乐以后,决心去学习,学了三个月,在这期间是沉醉其中,所以品尝不出来肉的滋味。这样的理解可能更符合实际一些。
商周以来,贵族们普遍认为,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音乐,不仅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还具有治国理政的这个功能。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音乐能陶冶性情,应该没有疑问,至于治国理政似乎过于夸张了,会有那么强大的功能吗?我们现在在一些重要场合播放国歌,是不是也有教化的功能呢?很显然,有的。
孔子曾经教导弟子颜渊治国之道时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就是说,孔子除了赞美音乐的教化功能以外,丝毫没有否认过它的治国理政的功能。事实上音乐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治病。这一点在《黄帝内经》里有过明确的叙述,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说。
孔子不仅是宗教礼乐方面的专家,特别赞赏《韶》《舞》这些庙堂之上演奏的“雅乐”;同时他也特别讨厌《郑风》《卫风》这些表现男欢女爱的音乐作品,认为它们没有节制,过于“淫”。
舜所处的时代,上承唐尧,下启夏禹,是一个和平昌盛、稳定和谐的时期,当时的音乐水平也达到了美的极致。孔子曾经说,舜的音乐“尽善尽美”,而周武王的音乐稍微差了一点,“尽美”,但是没有达到“尽善”。舜的后代后来被分封在陈,陈国公子陈完因为内乱逃到了齐国,改姓为田,陈完就变成了田完。他的子孙后来夺取了齐国的政权,成为齐国的国君,这在历史上叫“田氏代齐”。所以《韶》乐也就成为齐国的国乐。
那孔子又是如何到了齐国,有机会听到《韶》乐呢?这在《史记》里也有明确的记载,大约是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来到齐国,希望能够在齐国施展抱负,后来孔子多次见到了齐景公。这在《论语》里边都有所体现,齐景公多次问政于孔子,也比较敬重他。但是齐国的一些大臣,包括晏婴都排挤孔子。由于孔子在齐国没有得到重用,他又重新回到了鲁国。就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前这样的一个时间段,孔子结识了齐国太庙的乐师,有机会听到了《韶》乐。
孔子在听闻了《韶》乐以后,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慨,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就是“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里“乐”两种读法,第一种读“乐”为快乐的“乐”,第二种读“乐”为音乐的“乐”。这两种读法意思稍有不同。如果是快乐,就是说孔子没有想到欣赏《韶》乐给自己带来那么多的快乐;那如果是音乐呢,就是孔子在说没有想到《韶》乐竟然这么美好。

李零讲解

孔子在齐闻《韶》,大约在前517年。当时孔子只有35岁,还比较年轻。

《韶》是舜乐,当时最高雅的古典艺术,前面已经讲过(《八佾》3.25)。齐国贵族有陈氏,据说就是舜的后代。齐国演奏《韶》,水平似乎很高,孔子听了,觉得是极大享受,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肉好吃,还是音乐好听?两者不好比。我们要体会孔子的感受,就要知道,肉在古代有多大的力量。古人吃肉不易,只有贵族和享受优待的老人才可以吃,所以贵族叫“肉食者”。当然,孔子有学生送肉,已经过了吃肉关。

司马迁说,孔子在齐国,和齐太史讨论音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多出“音学之”三字。朱熹引程子说,以为“三月”是“音”的误写,连上读,作“学之音,不知肉味”,不可信(《论孟或问》)。朱熹本人不相信,但他以为“闻韶”下,还是应补“学之”二字。他认为,孔子不知肉味,主要还不在于音乐本身美,而是因为他学习太专注(《集注》)。这种添油加醋没必要。司马迁的引文,只是粗说大义,并不一定是原文。人的一种官能因过度兴奋而掩盖另一种官能,这是常有的事。下7.19说“发愤忘食”就是如此。孔子因乐废肉,这是高雅之士才会有。人的官能,有低级高级之分,低级的固然低级,但没有也不得了。比如,有没有空气吸,有没有水喝,有没有饭吃,有没有性交对象,这都是基本需要。高雅都是在满足了这些基本需要之后才能显出重要性。

孔子迷《韶》,听后,“三月不知肉味”。这个评价相当高。没饿过肚子,不知肉的作用有多大。我在内蒙古插队,一口气可以吃八个馒头,偶尔进城,吃盘过油肉,万念俱息。

钱穆解译

〔解〕

本章多曲解。一谓一旦偶闻美乐,何至三月不知肉味。二谓《大学》云:“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岂圣人亦不能正心?三谓圣人之心应能不凝滞于物,岂有三月常滞在乐之理。乃多生曲解。

不知此乃圣人一种艺术心情。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此亦一种艺术心情。艺术心情与道德心情交流合一,乃是圣人境界之高。

读书当先就本文平直解之,再徐求其深义。不贵牵他说,逞曲解。

〔译〕

先生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月来不知道肉味。他说:“我想不到音乐之美有到如此境界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