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后,其淡如水

2017-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云在天际水在瓶

心有即缚,心无即解,若了于心,何缚何解

佛陀说过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整个佛教修行的核心就是要离苦得乐,经过苦集灭道最后达成常乐我净。所以在佛教的整个教法中都在引导人们走向解脱,其实不仅仅是佛教,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最核心的都是在寻求一条解脱之道。只是佛教在引导人们走向解脱的道路上先让人们认清苦,因为在强烈的体验中人才会有真正想解脱的愿望。当然解脱的方式千万种,苦只是一种方式,生命本身是一张白纸,如何去书写取决于个体的选择。

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分成四个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部瞻洲、北俱芦洲。我们这个地球在的是南部瞻洲,据说北俱芦洲的人寿命很长能活一千岁,没有什么疾病和痛苦,那里的人生活的非常安逸,所以圣人都不会去那里教化,因为太安逸了他们没有想要解脱的愿望,韦陀菩萨号称三洲感应,有一洲不感应的就是这个北俱芦洲。这个是佛经里记载的,这个事情说明只有在生命只有在强烈的体验中才能够深刻的发生,才能够真正的去达成对生命的了悟。

人们能够看到那些看得见的苦却看不到那些看不见的苦,那些看不见的苦反而当成是乐,其实在生命中那些让人留恋的都是一种苦,因为得到了又失去了。所以那个词叫快乐,那个乐只是一时的,很快就过去了,过去了之后就是痛苦,所以快乐和痛苦其实是一个东西的一体两面,它不断的从一端走向另一端,人们总是在痛苦中渴求快乐,当那个快乐的点到来,又在无意识中走向了痛苦,如此的反复,却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那个中间点,那个中间点却是永恒的喜悦,那是真正的乐,当你驻足在那里,来自上帝的甘露会淡淡的滋润着你。

人们总是想要去追求某种想象中的境界,但是真正的深度却不是想出来的,因为根本无法想,就像很多人都喜欢说淡定,但是这两个字说的轻巧做起来真难,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处乱不惊但是真正能做到处乱不惊的有几人,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一个人去开导别人的时候总是头头是道,但是当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却手足无措,真正厉害的是那些能够再当局中做旁观者的人,因为当那个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人会被自己习气情绪给强烈的带动,那个惯性的力量非常的强大,如果你能够在那个强大的惯性中刹车,那你就真的做到了淡定,但是要做到这个你首先得从迷中醒过来,即使在醒过来刚开始的时候你依然没有能够刹住车的力量,真正的要把车刹住需要足够时间的在清醒中安住,当你越来越清醒你就能够看到事情的整个的发生,你会知道那个种子要发芽了,那个惯性的力量又要来了,这个时候你出离了头脑,头脑就不会被它黏住,那个惯性的力量就像一个连锁的反应,只有黏住才能够启动下一步的反应,当粘不住的时候它自然的就刹车了。

我们总是渴望去得到什么,得到之后发现和想象的不一样又想着逃离,当快乐的时候就去追求,当痛苦的时候就想要解脱,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需要去经历,经历是必须的,你必须走完这条路,因为只有走过才能了心,佛也是有缘才能度,也就是必须要有那个发生,有那个种子才会有发芽,所以韦陀菩萨三洲感应也是有道理的,北俱芦洲的人没有解脱的欲求也没有必要去感应,神圣的力量一定是被动的,因为如果神圣的力量变的主动,这个宇宙将不复存在,所以最开始的第一步一定是由个体发出的,也就是你必须踏出走的那一步,宇宙一直都在运动,没有谁是可以静止不动的,你不可能一直停在原地,一定会有力量推着你向前走,无论愿意还是不不愿意,当你对于那个推动的力量不再反抗,而是顺着它,那么你将从那个推动中获得真正的自在。

君子之交淡如水,很多人都把这句话当成了一句薄情的话,但是淡如水是最深的情,云淡风轻,真正的去达成这个境界有多难,红尘炼心,在世俗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来羁绊你,而你总会不得不去做,当你去做的时候又不得不陷入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一来二去那个想要清净的心也变的不清净了,禅门里有句话叫:火种生莲终不坏。如果想要真正的修行必须深入那最危险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的避世,那么当真正的风暴来的时候一定经不住打击,所以那些大乘里再来的菩萨总是一次又一次的进入这个业力深重的娑婆世界去历练。

十年庐岳僧,一旦出岩层。

旧友临江别,孤舟带鹤登。

水流随岸曲,帆势任风腾。

去住本无着,禅家绝爱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