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层次‖】(三十八)深度‖《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解释+扩

2022-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维度意识的深度

38

第三十八章原文 第三十八章原文

第38章 处实去华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②,道之华,而愚之始③是以大夫处其厚④,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①攘: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形容其貌粗鲁。扔:用力拉扯的动作。②前识者:有预见的人。道、德、仁、义、礼都谈到了,这里的前识者即“智”。③华:即“花”,指表面的东西。

④大丈夫:不是今天说的有气魄的男子,指的是忠信守道的人,就如“圣人”。

【翻译】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随他去行动。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可以知道,失去了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有义,失去义后才是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道、德、仁、义变得淡薄时才出现的,当然就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了。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表面,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忠信守道的人立世,为人当敦厚而不轻薄,实在而不虚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扩延思维】本章阐述了人是道的载体,也可称为人道,在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的美好的品质形象而称之为德。依照自然本源而为的,发自内在的各种行为,即掌握了无为法的为上德;有意而为的,用形式去作为的,即用有为法去做事但又不离失德的为下德。所以下德还不能达到德的标准。

此章最难的是“无以为”和“有以为”,“无以为”是指完全遵循了道的法则定律,所以无所不为;“有以为”是不完全遵循道的法则定律但又不离失道的规律的,所以有所不为(违背了上德的道,但又紧贴近于道)。所以有所不为的德为下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那么这一句话就可以这么解释了,上仁而为即近于下德,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已经是无所不为了,一般的人对于一般的人施仁以待,大家是能相互理解的。再次一般的人与人之间施之以义,上义而近于上仁,虽有所不为但人们也是能够接受的了。“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以上礼施之于人,让人感觉拘束难当,不能适从,虽有意施之,但己违背了内心所思,行动所限,让人难以回应,又必须按照你的意思去执行,强迫别人为自己服务的勾当是应当丟弃的。道退化到了低层次的礼,施于礼就表示了诚信的不足,而以礼来填补。忠诚诚信都不足以相信,道、德、仁、义都薄得像一层纸一样,离动乱就不远了。有预见的智者,以虚华的表面而为道,是愚昧的人的开始。有忠信守道的人不会去淡薄道、德、仁、义;而应该以敦厚朴实而处之,抛弃掉轻薄虚华的东西。

【课外阅读】人的吉凶祸福与德紧密相连,有德为福,无德为祸。

“德”字是由“双人”旁、“十”、“目”、“一”、“心” 组成。”《说文解字》解:“德,升也。从彳声”。因此,“德”可解为人的道德、人的“心性”往上升华之意。

因“德”有往高层次上攀登之意,也是指修行之人修炼的精进,所以“德”字从“彳”(chi斥)旁。“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凡彳之属皆从彳。”(《说文解字》)

“彳”就象人下肢的股、胫、足三节相连,意思是小步走。但“德”的这个小步走,不是跑,不是跳,不是在平地散步,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向上攀登。

对常人而言, “德”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幸福的程度、轮回的方向和层次。所以,要“得”就得有“德”,要“得”就得“失”,要“得”就得“舍”,要“得”就得付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