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读书会第41期‖听李雪分享《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文/梁树丽
好书分享老梁读书会第41期由李雪老师负责,她这次给我们分享的好书是《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我们从书的封面上可以看到一个黄色的大逗号,而且这个逗号是放在书名的后面,这就意味着后面应该还有一句话,那这句话应该是什么呢?下面的一行字就是最好的答案。
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封面寻找答案
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有哪些?可能是友好的交流沟通;可以是恶语相向互相伤害;当然也可能是殴打……
所以不同的互动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互动方式也决定了孩子的不同性格。
为什么是0-12岁?
我?知道0-12岁孩子的性格基本养成,到了18岁性格已经基本稳定,所以这个阶段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期。
《涉过愤怒的海》这部电影我相信大家都看过,电影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故事。这两个原生家庭都有着严重的问题,这就引发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而这两个孩子又在日本留学的时候遇见,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是各自背负着心理问题的他们,无法承担青春期剧烈的荷尔蒙和长期缺爱的心理阴影,造成了严重的悲剧,所以两个孩子的性格都属于极端型性格。
我们明白了原生家庭对性格塑造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更好。
这本书的作者是夫妇两个,他们是著名的心理学者也是心理治疗师,这本书是根据《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孩子的内心独白”的独特形式,真切而生动地诉说了孩子的需求,使父母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
走进作者我想说虽然我们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我们未必真的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让孩子听我们说,我们却很少做孩子的倾听者。
分享目录我们九年级三模考试的作文就是以“最合适的倾诉对象”为题目,根据调查结果写一篇短文,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可以看到把父母作为最合适倾诉对象的只有25%,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三模作文我们需要去倾听孩子的内心独白,因为它就像一面镜子,我们总能从中照见自己。
孩子内心的想法为什么孩子的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这和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性格”。李玫瑾教授认为“性格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何为社会行为?就是与除了自己的其他人有关的行为活动。
性格是人来到这个世界后,在生命的早期与身边人的互动中经过不断重复逐渐形成的稳定的社会行为方式。
我们还知道“性格决定命运”但什么决定性格呢?性格是在原生家庭养育关系里面形成的,如果原生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那么孩子自然就会健康茁壮成长,养成良好的性格,反之,如果孩子的原生家庭问题重重,那么孩子就会有性格缺陷,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不会教育的家长。
心理学原则李雪老师在分享的时候,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心理学原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个:老方法教育不了新生代。
我们总是习惯用经验来延续教育,比如我们小时候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父母认为打骂就是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爱的表达等等,所以我们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也会延续我们父母的教育模式,这就相当于把错误做了续写。
案例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家长呢?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既然性格的养成是原生家庭的环境的结果,那么我们只需要经营好我们的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爱且温馨的家庭环境就行。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复印件,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有一个好性格,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有一个好性格,这样我们就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
若世上真有幸福,只有在家庭中可以寻得,因为家才能源源不绝生出真爱与自信,也是生命寻求补给的所在地。——纽顿(Edward Newton)
我们也知道养育女孩要给她足够多的安全感,养育男孩要给他更多价值感,所以养育孩子是科学,我们总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更好修正自己,寻到正确的方向。
我们必须知道性格没有好坏,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然后去改变自己,而改变性格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习惯,虽然改变很难,但是只要我们有觉醒的意识,有觉悟的力量,我们一定会在不断读书学习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做好两件事感谢李雪老师的精彩分享,感恩阅读!
参加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