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研观
王正贤/文
学校新一轮的观课议课又在这个深秋开始了。作为一线教师,从自己的课让别人评到别人的课让自己评的过程中,我觉得总有一种东西,在促使我们一同成长:每一次听课都有新的东西发现;每一次听课都有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是相互吹捧,也非相互攻击,而是真诚的交流。这种交流让评者坦然,让受评者动容。
本学期的评课议课在原有的程序上增加了说课环节。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听课者对整节课的构想和设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显示了讲课者的胸有成竹。今年的讲课水平优于往年,我觉得这是主要原因。我有幸抽到了第一,只是我的口才不好,言辞木讷,只能按照说课既定的内容简单的从学情,目标等入手,一直讲到板书设计。虽然只有略略几语,却使我在上课前将课堂上的场景,如放映一般从脑海掠过,使得对课堂又重复了一次宏观把握。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体会。在接下来的说课过程中,其他的老师思维愈来愈严密,思路越来越清晰,课堂上把控愈来愈精准。特别是本学期新就职的王纪梅、王雨雪两位老师,由于课堂上教态大方,思路流畅,特别是能关注学生的状态并能及时调整授课速度,获得了师生的好评。
当然,一节课或许不能代表平时上课的真实水平,但通过本次听课评课,却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大家的智慧。我的感受是,每节课都能领悟到平时不能想到的东西,相对于书上那些艰涩的理论而言,从实践当中得到的经验便显得弥足珍贵,而且更符合本土教学。和同事在相互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更印证了那句话:一个人走,可能很快;一帮人走,则会走得更远。
相对于舞台上的演员来说,演技如何在于台下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自己的天赋;演的好坏则看观众的认可度。我们在讲台上的讲课与此有些雷同:同样都需用艺术的表现,达到观众的审美需求。可又不尽相同:我们搞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表演,观众也不仅是只看看热闹就算了事,而是要肩负着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的传承与给予。在我们教育者个人表演的同时,还要与台下的师生达成目标共识。有共识才能产生共鸣,才有共同语言,学生才能接受你,连同你的知识。在这一点上,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能给出最佳的阐释:内容靠形式来装点,而形式靠内容来补充。用恰到好处的艺术表现,使得课程目标在师生愉悦,积极的氛围中完成,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或许才是我们教研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