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范石湖的农村诗
打小就知道范石湖,写了一首种谷子种瓜的诗。家长说他写的是谷雨前后的事,咱家年年有,得背下来。可怜我的榆木脑袋,哪里记得诗?只记得后山向阳土坡种出来的瓜特别甜,果子特别甜,甘蔗特别甜,连青菜都是甜的……
后来迷上了小说,迷上了英雄,又碰上了范石湖(书名已经忘记)。虽篇幅不多,却引用了英雄的几首小诗,其中就有曾经非要背的那个。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不用背也了然于胸,老友重逢似的。于是突然不自量力地异想天开,兴致勃勃地翻找先生的作品,举步维艰却津津有味地读了个够。
一、杞菊垂珠滴露红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淳熙十年(1183)退归故里,闲居十年病逝。
范成大出生那年即生“靖康之变”。土生土长的江南人虽未亲历战乱,但南渡之痛、偏安之辱恐怕一直是大多数宋人铭心刻骨的创痛。范成大也不例外。他抚着创伤为国为民做官,为官一任即造福一方。与其说仕途得意,不如说其政绩卓著。他兴修水利,体察民情,励精图治,敢于改革;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文名远播;他智勇双全,冰心铁骨,敢将热血报与君国。特别是乾道六年(1170),为收复河南陵寝地和更改受书跪拜礼仪事,他奉命使金。他不畏金法严厉,冒死递上“私书”,大义凛然,相机折冲,不辱使命而归;同时写下了著名的使金日记《揽辔录》和72首使金绝句。这在其一生中应该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为之击节,传为千古美谈。
在范公的使金诗文中,不难看出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收复河山的强烈愿望。但昏君奸臣当道,国家积弱,一般爱国人士纵有满腔报国之情也是徒然。更改人人以为奇耻大辱的跪拜受书礼节本来天经地义,统治者竟不敢写入国书,让使者自己想办法。那些官高禄厚的三公九卿生长了一副怎样的骨头?可想而知。范成大迎难而上,功成而归,对他们来说不啻惊天奇迹。但对于范公本人来说,就是一个普通宋室子民应尽的责任:凭着一身铮铮铁骨,凭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坚定信念,凭着打出生之日起44年来无数同胞镌刻在心里的热切愿望……范成大义无反顾地踏上使金之路。带回来的不是完成使命的喜悦与骄矜,而是沉重的河山之痛、家国之悲。毋庸置疑,范成大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而民族英雄的大部分生命奔忙在案牍之间,做些不大不小的官,一会儿浙江,一会儿广西,一会儿四川,一会儿临安——民族英雄是不可能有秦桧那般待遇的——这是两种人,生前身后光景都绝不一样。范成大十四五岁时即父母双亡,辗转漂泊了几十年,这对他也不是什么坏事。他看到了百姓的苦痛、吏治的朽腐,于是写了《催租行》等,但租依然在催。28岁那年,他中了进士,这下可以大展鸿图了吗?不可能!载沉载浮30年,不曾怕死,不曾怕累,也不怕流言蜚语,河山仍不曾收复,国还在卖,租催得更凶。英雄老矣,辞官回乡,眼前是桑麻瓜菜,耳里是犬吠鸡鸣。至于金兵什么时候打过来,朝廷什么时候组织北伐,湖北或别的什么北的“民乱”会不会再燃,谁知道呢?国难当头,如何是好?罢了,身居庙堂尚且无能为力,退隐江湖就安享风花雪月。江南农村秀美宁静,民风淳朴厚道,百姓的日子却太艰难、太辛酸。于是,60首《四时田园杂兴》横空出世,民族英雄成了田园诗人。
范成大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清雅、温婉。记游也罢,田园诗也好,多偏向于叙述写实。而《四时田园杂兴》就酷似他笔下那株滴露的杞菊,纯真、幽丽,也鲠鲠不乏气节,像极了他本人。就在那个小村里,儿童种瓜,小妇织绢,农人打稻,丁男戽水……这些都是农家一定、必须、常常有的事。如果不了解农村,没在农村生活过较长时间,没有亲自经历过农村琐事,纵有生花妙笔也写不出来。因为坐在书房里想象出来的蛙蝇蛛雀绝对缺乏生命力。
范成大熟悉农村,也热爱农民。中国是个内陆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使农村田园成为文人墨客久咏不衰的主题。中国百姓好以“耕读传家”标榜门楣,以“归隐田园”作为理想的人生归宿,农业有二十四节气,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以农为本”,流传后世的农书不胜枚举。同大多数儒家士子一样,范成大有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是“仁政”“民本”思想。他尽量向这些理想靠拢。风风雨雨几十年,辛辛苦苦大半生,他疲惫了,失望了,只能把从前都内敛成一种沉思,一种感悟,一种反省,甚至是一些牢骚,这就是《四时田园杂兴》。它是范公的代表作,是其人生经历、人品人格的凝华与结晶,是几经磨砺后定格在那个江南小村里的一道风景线,非常明丽,又有些迷离。
二、廛居何似山居乐
范成大的农村诗中,大部分反映了农村闲适生活和恬淡古朴的风俗人情,其间秀丽的田园风物,让人似有所悟的黄犬花蝶等,构成了一幅幅教人目不暇接、留连难忘的画卷。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柳花开时,桑叶嫩绿,鸡声有一搭没一搭地啼和,天暖暖的,人懒懒的。睡个午觉起来,天仍暖暖的,人仍懒懒的。无事可做,闲倚窗前,看着晴日下的蚕卵孵化。蚕宝宝变戏法般蠕蠕而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活力充沛。那么多小生命在诗人期待的目光中破壳而出,奇妙得让人希冀。
诗人很闲,也许很不习惯闲。他用诗倾诉着,满纸满眼都是闲:辞官时57岁,中间一定有许多曲折,没法说清。官场热闹,为名为利?是耶非耶?留待后人评说。乡下也很热闹:骑马的、吹曲的,无比喧嚣;爽朗大笑的,引吭而歌的,如雷贯耳;蜂儿成群成队,嗡嗡不绝;蜩螗不啻千万,蝶儿应声而舞;青青竹篙,搅碎平湖薄冰;风声呼呼,嘶叫着掠过茅篱……天籁之音,不似人间。但一个令金人侧目、叫百姓仰止的能人如何做得悠闲神仙?
闲就闲吧,“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天冷了,叶落了,树杈间的鸟巢黑突突的很打眼,没事干,给它们计个数;“放船闲看雪山表,风定奇寒晚更凝”,闲闲地看看雪景,能荡涤心胸;“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蜘蛛结一张网得多长时间?不知道,但诗人肯定知道。从开始结网到大网悬空,到蜻蜓和蜂儿都落网,到“催唤山童”之前,一直都静静的。纵有蜜蜂和蜻蜓的“嗡嗡”声,也静,甚至更静,静得可以听到历史沉睡的声音。为了拯救两只小昆虫,这老头竟打破宁静大呼小叫,仿佛在拯救全人类。童心未泯?范公就这样为我们留下如此达观自适进退自如的风度。还不妨乘兴看看荷花,“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行船处,时有惊忙小鸭飞”,嗯,有没有李易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相似情景、心境呢?
诗人就这样爱上了农村,融入了农村,关心着农人关心的一切。“吉日初开种稻苞,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快插秧了,春雷响处,春雨如酥。农民最企望的就是风调雨顺。没有春旱意味着粮仓丰满,剩下的功夫就是防虫除草,省事!春雨如油,滋润着万物灵长。下了一宿雨,眼看溪水都涨到小桥边了,人畜庄稼都够了。花花草草也特养眼,“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春雨后,春花争先恐后地开,草木铆足劲儿长。那条细细长长的邻家笋儿什么时候摸过墙头来了?还爬进诗人家院子,憨头憨脑够粗壮。这应该是丰年!交完租子,稍有剩余,可以煮点酒;日子掺和着芋栗蔬果过,一家子基本上能管饱了。这就很好!
农村田园是个天然的大乐园。等到草木初荣、百花争艳的时候,节日一个接着一个,好热闹。“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人们将自家酿的酒来祭祖先敬鬼神,再将那些酒食分食掉,据说可以防治百病。大家难得聚在一起,趁着如雷的鼓声,男人们都喝得酩酊大醉。女人只好将家里的顶梁柱扶回家去。忙得团团转呢,却见枝折花落,满地狼藉;知道是小孩子们搞的,他们也难得高兴。
小东西们聚在一起可不得了,“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谁家有什么新鲜稀罕的果树,肯定是小孩儿光顾的对象。开花了,折几枝玩玩;结果了,还没成熟就魂牵梦萦着想尝尝鲜,再酸涩也美味无比,为达目的不惜“合伙行窃”。主人家会弄些刺藤堆放在树下,倒不是怕给吃了,而是果子没成熟糟蹋了太可惜。地上走的怕刺,天上飞的不好对付。小鸟一般是不为害的,但樱桃太小,正适合鸟儿的尖嘴,加上味道似乎不差,那就很有必要采取措施:扯一张渔网盖上。这首小诗很有趣。诗人不动声色地叙述着这么一支小插曲,读得人忍俊不禁,儿时许多美好的回忆历历在目。在这个繁琐的城市中禁锢得太久了,就升起一种强烈的渴望:何日乘风归去?
然而就算回去也回不到从前了,不过拜拜这家访访那家也不错。那些父老乡亲们特善良、特好客,诗人深有同感,“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天很热呢,路还长,日头很高,客人不妨坐下歇歇。别的甭说,看一眼那张诚恳的脸就会暑热尽消。再叽啦呱啦叨咕一阵,心里舒舒服服的,浑身都有劲,再长的路也敢走下去。冬天了,“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浆。莫嗔老妇无盘饤,笑指灰中芋栗香”,酒是炉炭煨的,芋栗也是炉炭烤的。还有比这更香的吗?客人可以随意享用。屋外漫天大雪,屋内其乐融融,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农村的好风景处处都是。诗人很会写景,极擅抓住瞬间感受渲染出很有特色的农家小景。“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菜花金黄,蝴蝶双双,鸡在觅食,犬卧艳阳。突然间鸡飞犬吠,哦,有过往客商来收购茶叶了。原来农民们在耕织供家的同时,也种点茶叶之类的经济作物,有商贩来收就卖。数量也许不多,油盐酱醋总能帮衬一把。田家有进项了,诗人打心底里替他们高兴。多迷人的画面!有静有动,有张有弛,有情有景,有色有香,无甚机心,处处匠心。
诗人好像特钟爱菜花蝴蝶,“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梅子酸酸甜甜的,杏子肥肥糯糯的,滋养得江南人也甜甜糯糯的。阳光灿烂,篱落悄然。菜花飘落麦花香,蜂儿蝶儿还得忙,说不定花下还有小蚂蚁呢。这是诗人心情心境的写照。阳光是美好的,月光更宜人,“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月色唯独中秋美,再加上一泓水光潋滟的太湖;诗人独立小舟上;月如烂银,毫不吝惜地抛抛撒撒,与城中光景大相径庭。原来从前的中秋节都白白浪费了,从此以后,年年月月今夜此时都可以伴此月色度此良宵,诗人幸甚!
还有一些奇妙的小诗,如“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学飞”,这情景似曾相识,触目处总有一种意念一闪即逝,抓不住更说不出。诗人天赋异禀,干脆把看到的和能抓住的说出来,其他的都多余。橘枝上黑突突的虫茧忽然化成灿烂的花蝶,即使已经灿烂了,还得举起翅膀奋力飞翔,因为活力会使灿烂更灿烂。人生也是如此。诗人是在说他自己吗?也许他认为一个国家更应该这样……他说了吗?没有,看花蝶呢。
诗人跟别的农家一样,养了一条中华田园犬,“步履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诗人徒步游春,兴致勃勃。刚下过雨,路上牲口的蹄印里蓄满了水,黄犬兴致勃勃地跟着。这家伙已经习惯了?不看家不恪守职责,一味恬不知耻。知道宽厚的主人不会责打它,主人出门了,走吧走吧它在后面跟跟。跟着跟着,跟到小溪边,哦,主人过河了?算了,不好玩,回去吧。它又屁颠屁颠往回走。诗中人、犬、山、水都有主意,处处充满灵气,很好玩!
诗人就这么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浅唱低吟,把他的热情、关爱、叹赏毫无保留地挥挥洒洒。风是淳情的,花很山野,雪陪着暖酒芋栗永恒地皎洁,月在茫茫太湖里洗濯得格外清灵。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战争似乎遥远了,耻辱仿佛淡化了,欺凌与不公平好像根本就不存在,贫穷对穷且益坚的中国人来说算不上什么。芙蓉小桃,橘林桑荫,丽山秀水,巧鸡灵犬,宛然清平天下,大同盛世。田园牧歌里,鸟语花香中,血腥和狼嗥在哪里?
三、垂成穑事苦艰难
范成大的农村诗中有为数甚少却异常夺目的反映农家艰辛、为政者酷狠的诗篇。诗人美好的政治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他不能不从醉人的田园牧歌声中抬眼看一看。于是,寥寥数笔,触目惊心。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农民种庄稼的艰难只有农民知道,顶风冒雨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忍饥捱暑都不算什么,有个好年成就行。每年的暑假就是农忙假:先是掰苞谷,那植株比人还高。叶子上、壳上被满了毛,叶缘呈锯齿状,阴悄悄地从人脸上、臂上勒过,不留神就会红肿热痛好几天,痊愈后还会留下一道道淡黑的色素沉着痕。棒子包在壳里,得把壳撕开,打蒂那儿掰下来。力道必须恰到好处,生手往往被划破手。一般都划得很深,鲜血汩汩地流出来,滴进地里。
伤没好利索又开始收稻谷。这是大春,一家人的饭碗都在上头。其他的我不懂,单说晒谷子。因为很容易变天,得抓紧时间翻来覆去地晒。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不停地踢,踢出许多小沟回。不能穿鞋,而谷粒都有两头尖尖的硬壳,壳上还有毛刺,冷不丁扎几颗到光脚丫上,疼得钻心。阵雨来时,要抢收粮食,那必须全家老小一齐上阵,撮箕扫把,背篼箩筐,手忙脚乱一阵。往往雨珠乱落一阵,刚刚淋湿晒坝,又云开日出。于是又手忙脚乱一阵,把积水弄干,为的是尽可能多地晒晒粮食——烂在屋里的粮食就是天大的惨剧和笑话!来来去去几个回合,累得腰也酸了,背也痛了。一个秋收下来,牛一样的汉子也会瘦上一圈。
种田太累了,种水更惨。谁会以菱角、莲藕之类的当主食呢?所以首先收入是不容乐观的。但没田可种的时候,水还是得种。“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菱角很香,多多少少可以卖几个小钱贴补家用。但那硬硬的壳上尖尖的刺却不是好惹的。弯腰驼背地采,采满一筐时,双手已血迹斑斑;而采完一季,劳累加之失血,不复人形。还得把它们变成钱,因为要交租要家用。虽所剩无几,但总能捱些日子。
种田也好,种水也罢,劳累、流血流汗、所剩无几……都不算什么,只要风调雨顺,就可望丰收。交完官税纳完租子,不增加新的债务就很好。遇上荒年、兵乱什么的,恐怕真会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再加上几多敲骨吸髓、鱼肉乡里的官差,田园牧场就是人间修罗场。从阶级产生那一天起,官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外“如狼似虎”。古人的租税官粮有多重?真没个确数,因为官方史料大概是不可信的,充其量是个最低限数。反正层层盘剥之后,好一点的勉强能过活下去,大多糠菜权充大半年口粮;差一点的负债累累;最差的不死也得脱一层皮,死了连块遮羞布也没有……
然而这群穷苦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美德:勤劳。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可贵的品质。勤劳可以使人变聪明,勤劳让人类积攒下了向恶劣环境宣战的力量,勤劳可以陶冶出特殊的绝对可爱的情操,勤劳是使人类脱胎换骨风神俊秀的源远流长的蹊径,勤劳让人类有了改天换地的气魄……所以这群人只相信勤劳。勤劳甚至使他们并不迷信:“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尽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有钱人家过七夕节时很热闹,男的求福女的乞巧;而农人家里静悄悄的,因为农人家里的儿子女儿都很能干,不需要向谁乞求什么,哪怕天上的神仙!勤劳使人从容淡定。
而勤劳不是一朝一夕就开花结果的,得从小培养。“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大人们白天下地耕耘,晚上回家赶着织麻做衣服。一家老少各忙各的,连小朋友都不闲着,守在桑树旁边学着种瓜苗。可别小看农家小孩子,能干着呢,稍大的更不得了,“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天晚了,鸟儿已经回到了巢里。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了。白天下地劳作的大人们陆续回到家里开始做晚饭。炊烟袅袅,飘拂在柴门内外,家养的牲畜鸡鸭也应该归圈了。可那些贪水的鸭子还不愿意回家;大人们正忙活,无暇顾及。蓦地杀出一员小将,驾一叶扁舟,轻快而又灵巧地几下就把一大群疯得不知南北西东的鸭子拢到一块押上岸来,摇摇摆摆、呷呷嘎嘎地走进柴门。小童熟练地把工具归置好,进到门里,反手将一天暮色关在门外。这是一幅平常得近乎神奇的图画:一名其貌不扬的水乡孩子,一棹一舟飞驰在波光水影中,神态自若,神采飞扬。可以想象,他一定非常熟悉水性,练就了高超的驾舟本领。艺高人胆大,一条小河一群鸭子未免大材小用,做一名水上大将军阻击金人南犯该多好!打小就勤劳,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辈辈代代终身不懈地勤劳下去,人类才有希望。
勤劳可以创造奇迹,“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齐,丁男常在踏车头。”天旱了,地势较高处的稻田早已龟裂。人们没有被动地求龙王拜云霓,而是灵巧地编竹戽来戽水。这种比较原始却非常有效的办法至今还在用,比较适合小面积干旱。但在那个没有电动机的古代,旱情再严重也得用。两个人站在田埂排水口的两边,一人手里拉两条绳索,中间一个竹戽。喊声号子一起用力,从低处的水源舀向高处的稻田。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安装水车,大大的轮子一转,水就顺势流到高处了。用管子引引,既可以灌溉庄稼,又可以舂米磨面,比戽水省力得多。可惜会受环境限制,因此就两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能引的引,不能引的戽。所有的青壮年一起上,喊着号子,唱着山歌,干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吓晕毒辣的日头,喝退吃人的干旱。那是体力加毅力加时间的累积,是人的智慧勤劳与大自然破坏力的战争。结果是人类世世代代繁衍下来了,田园越来越五彩缤纷,农民在农业大国里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推动着整个社会文明越过一个又一个巅峰,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辉煌,一直走到今天。
耕种的过程是辛劳的,而且那样辛劳之后的结果是未知的。在那个天灾人祸难以逆料的岁月里,播种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人们还是一茬接一茬地播种着。收获会一茬接一茬地成长,长到成熟了就会有真的收获。“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小麦丰收了,一家大小终于可以吃几顿饱的,这样的好日子可以一直持续到稻谷秋收。秋收很热闹,“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诚然,没有丰收是白辛苦;但丰收也是辛苦的,是快乐的辛苦。为了趁着好天气把稻谷晾干,家家户户通宵打稻。这边一串笑声,那边一阵喧闹声,各自忙活各自的事,同时互相声援。一宿都不能睡觉,很耗费体力。农人干体力劳动是习惯,但通宵达旦地干活,精神头还是很重要的。日子不能总是苦巴巴的,那就说几句笑话,让笑语穿透这绵长的寂夜,伴着有节奏的连枷声,丰不丰年的,饱不饱饭的,都是明天的事了。大家互相帮衬,也就这样帮衬着走了几千年。
秋收之后,应该更无“饥色”了吧?可惜好像不是这样。“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确实丰收了,船里的米装得满满的。天气很好,所以粮食的成色也很好:稻米颗颗饱满,粒粒像珍珠,透着淡淡的、朦胧的、诱人的光晕,白如霜雪。米船摇过,还有一股股稻米特有的养人的香味。多眩目、多招摇的丰年!这么好的丰收成果干嘛运出来呢?还“尚赢糠核”?交官粮呗。官员不懂得播种,不会耕田,也不经历通宵劳作,但最好的偏偏是他们的;农人自家吃糠咽菜,准备下一季耕种,就这样。为什么?因为他们“奉天承运”,他们天生富贵,他们有不劳而获的特权。劳动者就应该是辛劳的,最辛劳的人就应该是最穷苦的。穷与富都是命,是天意,天意不可违。穷没什么不好,应该做到穷且益坚。粮食“交到”官家去了,是小民们自己送去的。官家可不同于匪类,官家收官粮名正言顺,土匪山贼可是要起早摸黑花大力气去抢的——好像后者还来得爽快些,至少不用小百姓自己租船出力送上门。
那么前者似乎太无耻了。既然贫穷的原因是某些类似强盗或名符其实的强盗的掠夺,那么“穷且益坚”“安贫乐道”等美德就算不上美德,而只能是强盗愚弄被掠夺者的精神麻醉剂。手里握着政权,运作着庞大的国家机器,确实需要开支,甚至需要享受统治者理应享受的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财富,要不然人家拿刀动枪争权夺位干什么?行啊,纳税纳捐啊。仗也打了,江山得了,财富不尽;小民出人出力,出血出泪,拿着镰刀,战时是兵,平时是民,他们应该是那些为“功成”之将而枯骨无数的小人物。可小人物也是“人”哪,你山珍海味了,不能让“人”吃“糠核”呀。大的要劳作,小的要长身体,作为国家的统治阶级,让自己的子民用喂猪的东西去哺育下一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诗人的愤慨与痛心冲天彻地,落在纸上却低徊婉转,花花杂杂在几十首“田园杂兴”中,怎么遮也遮不了。他的田园,他的君国,他的河山,他的理想,怎么看也是十分的无奈,无助,无望。
四、寂历高花侧晚风
范成大可谓农村诗之集大成者。从《诗经》到陶渊明,到皮日休、聂夷中,到辛弃疾、杨万里等人,比较起来,他应该是与众不同的。
《诗经》倾其所有才三百余首,关乎田园者更是少得可怜,纵然字字珠玑行行宝玉,其内容毕竟有限,需要后人以它为根基发扬光大以飨读者。之后也有不少文人染指田园诗,不知道是他们的其他作品太耀眼,还是其作品本身不甚佳,产生影响的不多。到晋代陶渊明(365—427)手中,田园诗闪耀出了熠熠光华;之后一千多年,经无数人反复吟咏,更是韵味无穷。但陶公诗中一味的恬淡歌乐实在解释不了他挂冠归隐的原因,只能让人平添消极避世的懒怠。特别在当今社会,竞争与压力不能使人有一刻松懈,要是常常陶醉陶诗,其状不堪设想。至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只能算山水诗人。山水嘛,农村比城里肯定多一些,那些文人雅士怡情养性抒发怀抱的东西似乎就跟田园沾上了边,可严格说来是算不上农村诗的。杜甫、白居易等大腕儿笔下的农村大都从大处着笔,大开大阖,像我这号浅薄冥顽之徒读吧读吧总感到难以触及诗人满怀大爱大忧的胸怀。王建、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人一肚子苦水苦海无边的作品根本不可以常常读,读多了会抑郁早夭。苏轼实在是个不可思议的人物,本身经历坎坷甚至躬耕东坡自食其力,加之天纵奇才,其和陶诗虽津津有味,我除了错愕,就是无法理解:他心里的痛苦和矛盾到底如何排解?靠想得开?辛弃疾、陆游的田园诗词也不错,然而英雄怀抱反而忽略了小民生计,他们的田园较之其胸中滚滚沙场太显得微不足道。杨万里的小诗确实有趣,但田园山水好像成了他的情人,怎么看也是妆妆扮扮秀秀娴娴妙美不可方物,哪有一身臭汗、一手硬茧、一心稼穑的农人?不过我所知甚少,孤陋寡闻,也不敢多说。
直到范成大也来写农村诗。
范成大的农村诗几乎囊括了农人、农事、农物等各方面的内容。有清新秀丽的自然景物,有恬静淡定的生活图画,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有对农人勤劳持家的赞美,也有对他们悲惨境遇的同情……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原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共计60首。多年为政,他习惯于更多地关注稼穑之艰辛,在诗作中反映民生疾苦,使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赋予以平淡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田园诗更深刻、更广阔、更清醒的内容。他诗风轻巧婉转,造句新丽精润,情感真挚深沉,叙述平和淡雅。读之如聆父兄叨絮家常,如见乡邻劳作山野,如桥下春水铮琮,如夏日晨风低语,诗思浮沉,画意舒卷,很享受。
诗人用诗的眼光去看农家平淡的生活,并将这些琐事移入山水长卷。诗意所及,一切都神话般鲜活生动。诗人真正爱着他的田园,他的农人乡邻。他为他们的欢乐、痛苦、闲适、辛劳镀上了诗的光晕,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体谅他们,发现他们的价值,同情他们的境遇,尊重他们。诗人用人情、人道去跟他们沟通,绝无“农夫渔妇,不知身在画图中”的鄙薄。
诗人的经历是传奇的。他出使金国,成功南归,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史书上寥寥几笔,真的满足不了我们的眼睛。笔墨越少,就越引人遐思。人不需要一生一直轰轰烈烈,有那么一次就够了!他多年为官,门庭显赫,却毫不自恃身份。老了老了也不倚老卖老,而是今天早起看移秧,明天咋咋呼呼给戽水的人们鼓劲,后天又钻到快丰收的橘子林里眉花眼笑数“金子”……这在大中国几千年封建等级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所以,我甚至觉得诗人的胸襟和眼界一点也不比杜甫、白居易等人窄,他始终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他爱着人民,心怀天下,所以才写得出那么感人的诗。
《四时田园杂兴》很有地方特色。诗人是苏州人。苏州应该是很多人都愿意亲身一游的地方。诗人巧妙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迷人的苏州小村庄:清清的水上小小的船,小小的船穿过秀秀的桥,秀秀的桥边是灿灿的杏林,灿灿的杏林里是嗡嗡的蜂蝶,嗡嗡的蜂蝶绕着笑笑的诗人飞舞……这是人间仙境,诗人是人间仙人!
当然,受时代、社会、阶层、经历等原因的局限,诗人也有局限,说他是饱学儒雅的英雄肯定有人嗤之以鼻。可是没有不受局限的人,他的牢骚、脾气、无奈都寄与田园,不太含蓄,毫无顾忌,一览无余。
那又怎样呢?非要把高尚伟大白璧无瑕写在墓碑上才可以仰慕吗?那是神,贪恋香火的。人们一味烧香拜神也没见大同,穷的还穷富的还富。对神已经绝望的小人物总得拜点啥,不如拜个还看得过去的古人。藏着掖着带进土里似乎不甘心,这就袒露心迹。
遇上我这样的读者兼崇拜者,先生可能会感到委屈。没人规定蝼蚁不可以崇拜英雄,不可以读好诗文。眼界和心胸使然,先生只能委屈了。
《四时田园杂兴》千古!范成大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