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人际关系

善意提醒却换来被判交一万五补偿金,他到底冤不冤?

2017-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苏格拉底YZ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个医生进电梯后发现有个老人在电梯里吸烟,医生出于职业敏感性对老人进行了劝阻,老人不听,双方起了争执,不久后,老人心脏病发作离世,老人亲属将医生告上法庭,一审法院认为,医生的行为与老人死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酌定医生向老人家属补偿1.5万元。

        消息一出,网友评论炸开了锅,归纳意见,无非分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医生没责任,做好事反倒被泼脏水,法院判决实在打击做好事的人。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医生的不当导致老人心脏病发离世,本身负有一定责任,法院没判错。法院判决正确与否,自有法律专家提意见,我关心的只是这件事情中,当事人双方在沟通上存在的问题。

        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想说说我观察到网上报道的一个细节:“在电梯上老人按下的是一层,医生按的是负一层,电梯到达一层时老人并未下电梯。到负一层时,医生站在电梯门口与电梯内的老人继续争执,随后两人进入电梯,一起到达一层的大厅。医生称,到负一层后他出电梯,但老人说要找物业评评理,所以两人又回到了一层,全过程两分钟左右”(摘自《人民网》)。如果医生真的是善意提醒老人,有必要争执两分钟,最后丢下自己手头的事不办,专门和老人一起去找人“评评理”么?

        作为一个医生,以救死扶伤保生命健康为己任,遇到公共密闭空间抽烟这种害人害己的事情,提醒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且有心脏疾病的老人,抽烟不仅十分损害他原本就脆弱的心血管系统,同时让别人吸二手烟也是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我相信医生一开始也是心存善意去提醒老人吸烟有害自己和他人身体健康,但是老人对于提醒的不接受却让他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如果他目的是为了提醒老人,在向老人表明观点后,他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不接受就是老人自己的事情了,他为什么还要介意老人接不接受他的观点,为什么会起争执,为什么还要“评评理”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可能引起争执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医生提醒不注意方式方法,开口就把老人劈头盖脸一顿指责,从而引起了老人的逆反心理,造成之后的争执。第二种情况是医生提醒注意方式方法,以建议的形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老人自尊心强,觉得没面子,拒不接受提醒,从而惹恼了医生,造成之后的争执。

        第一种情况,医生在沟通的开始就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了进去,完全不顾及被提醒人的情绪,主动为沟通增加障碍,自己是有责任的。第二种情况,医生在老人不接受提醒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在立场上和老人一较高下,非但没有及时中止这种明显的无效沟通,把善意提醒变成了对错辩论,和老人成功合作制造了一个新的矛盾,自己同样是有责任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医生在老人回绝了他的提醒之后选择一笑了之,电梯开门直接离去,那么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在这里没有任何为老人开脱的意思,他完美地诠释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不仅无视“吸烟有害健康”“二手烟有害他人健康”“公共场合不得抽烟”这些人人皆知的道理,甚至对被影响者的提醒劝说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甚至还挥拳相向,简直是自私愚昧到极致。可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并不都是谦谦君子,自私愚昧的“垃圾人”到处都是,对这种人我们只能及时躲开,不要与之作无谓争吵,逞口舌之快,因为那正是他最擅长的。

        从这件事当中,我们可以总结三条有效沟通的经验:一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工作和生活中沟通时,就事论事进行讨论,而不是用情绪裹挟自己和对方,越是针对重要事情的沟通时,越是要确保自己做出冷静的回应,而非情绪化的反应。二是控制好讨论的范围。当我们在讨论某件事的时候,讨论的对象最好是某件事本身,如果讨论超出了范围,扩散到其他地方去了,那么沟通就容易变成争执。三是不要总想着“胜出”。沟通并不是竞赛或者考试,沟通的目的是以效率最高的方式使对方明白自己的信息,表达出各自的观点,即使有激烈的争论,那么所提出的所有意见应该是为了完成一次成功的沟通,而不是为了赢得辩论。注意好这三点,就可以尽量避免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这样那样的尴尬与误解,生生把天聊死了,更不会像这位倒霉的医生,活活把人聊死了,你们说他到底冤不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