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布伞
以前,看电影看戏剧的时候,剧主人常常会拿着一把老的油布伞,这种道具油布雨伞,既不能折叠,也不是尼龙面铁芯架的,大多是黄色,褐色,或灰褐色的桐油老布、篾芯架的布伞。当时,这种油布雨伞是人们挡雨的工具,随着西洋雨伞流行,或许已经销声匿迹了。
小时候,我们住的小镇,有一家制作油布雨伞的作坊,我去过这种油布雨伞的厂子,那个老宅在十字路口的南边,在门口会挂着许多这种油布雨伞售卖。走进这里面的屋子,看到好几个叔叔阿姨在忙碌着,有的在削篾片,锯小竹竿;有的在剪白色厚布料;有的在做伞骨伞架;有的在上伞面;还有几个人,在后门廊沿下给伞上颜色……
我们小孩子的看到闻到这些,总是由于胃口浅,觉得这雨伞厂子里味道好大,好难闻,看了一会直反胃,就呆不住,做伞的师傅说是防水,给布浸桐油;染色,给白伞布着颜色,这些防水的桐油和染色颜料,气味感觉很难闻。这种桐树油可以涂抹木船,也是作防水防漏之用,想一想,工人叔叔阿姨也辛苦呵。
那个年代,物质不像现在这么富足,人们的生活大多是为温饱奔波。现在一人都几把伞,防雨防晒五颜六色的各不相同,家里、单位都有,私家车上还有,有些宾馆、商场门厅都备置方便取用;当时我们家8口人,只有两把伞,平时都挂在厨房里,天一下雨,在家里面的孩子,穿上雨衣拿着伞给家长送伞。
记得,有一天下午四五点钟,天突然变黑了,随后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正好放学回来。妈妈在镇里中学上班,离家比较远,五点多下班,这时天黑黢黢地,雨也越下越大,好像没有停的意思。十一二岁的我,把伞顶抵着墙,使劲撑开着一把灰褐的旧布伞,左手打着伞,右手夹着另一把旧黄伞,找到妈妈穿了十几年的胶鞋,用布袋子装着带上,自己卷起裤管,打着油布伞,便冒着雨急急消失在了白茫茫的雨中。
一路上没多少行人,天也更加地昏暗了,只盼着赶快走到,细数着那街边平日里熟悉的门店,已经走过了的理发店,五湖饭店,戴记药店,红星照相馆;过了早餐店,弹棉花店。再走,早餐饭店与酱坊门已经关的紧紧,再往前走过左边的巷口,基本就没有人家了,石板路两边,是大片菜地。在茫茫的雨中,左手紧紧地握着竹质的布伞柄,右手紧紧抱着送给妈妈的伞与胶鞋,胆怯怯地带着小跑,终于来到了学校大门,值班室叔叔问了妈妈的姓名后,将我带进了高高青砖建筑的教室。
老师的大办公室里,摆放着办公桌书架,我看见有几个老师在批改作业,那种日光灯下,几个的阿姨看见我,高声喊着“张老师!”“张老师!”“你家小四子送伞来了。”妈妈从里面教室出来,轻轻的走过来,面庞清瘦,望着我笑盈盈的。“小四子来了”同事阿姨说,张老师你好有福呵。此时的我腼腆地笑着,擦擦满脸的雨水,把送的油布伞、胶鞋都递给妈妈,妈妈把我轻轻的搂在怀里。“谢谢我家宝贝儿子,雨小些,我们就回家啊。”
在老师办公室坐了一会儿,雨慢慢小了些,妈妈给我倒了一杯红糖水,让我坐下来,稍等一会儿下班,就一同回家。我数了数,这种油布伞有九根龙骨,里面骨架都是用竹子制作的,雨伞的油布很结实又防水,只是沉了许多,开伞合伞需要有点力气。那个年代这种雨伞是生活必备的雨具。
随时代发展,高大房屋建筑,快捷的生活方式,便捷出行模式,步行出行的越来越少,这种油布雨伞逐渐成为古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