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语言暴力”
文/海蓝花格
语言暴力是拿语言作为攻击的工具来攻击对方,它的杀伤力不亚于体罚。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然,是作为受害者。
拒绝“语言暴力”高二那年,父母离婚。那个时候,我没有想象之中的脆弱与不堪。对我而言,这个结果是必然的,我在心里对此也早已有了预料。这么多年来,也受够了他们的争吵不休。离了也好,对母亲是一种解脱,对父亲也是一种教训。(往日家里的光景都是母亲一人在打理,父亲年轻时好赌,欠了不少的债,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为此我们家被别人瞧不起,被亲人瞧不起。)
那时母亲去北京打工,我只好寄居在奶奶家。然而这才是噩梦的开始。
清楚地记得,那是暑假。在奶奶家,我也是很乖巧的。收拾房间,扫扫地,擦擦桌,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有次奶奶做饭时,我没去帮忙,奶奶就对着看电视的爷爷大喊:“是让我一个人伺候你们这些猪吗?”我很明白,奶奶在指桑骂槐,我很懂事地给她打下手。之后,但凡只要是她做饭,我一定会在旁边打下手。我与她的距离远之又远。
奶奶并没有因为母亲不在我身边给予我更多的爱,现实却恰恰相反。
父母离婚的事似乎给了她一个很大的打击。身为母亲,儿子没了老婆,确实很忧心。更何况,父母离婚这件事,那时也经常成为村里人嘴里离不开的话题,她的那张老脸也实在挂不住,闷闷不乐充斥着她的每一天。终于,心里的怨气越积越多,洪流般地便向我涌动而来。“你妈怎么就那么狠心,把你抛给我们?”“以后你就是没妈的孩子!”“你妈做事真有问题!”等一系列对母亲的诋毁,这些言语在我的耳边日复一日。而我,要么声嘶力竭地替母亲辩护,要么插上耳机将声音调到最大以掩盖那些刺耳的谩骂,要么逃到空无一人的山沟边大哭一场,释放自己的压抑。现在想想,当时是多么的无助,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呆,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庇护。那时的我有点轻微的抑郁。有时周末,我宁可去网吧通宵一晚,也不愿意回去那个家。现在想想,奶奶那些语言并非针对我,只因为我是母亲的女儿,所以要承受那些本来不该承受的“暴力”。就是因为有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对她没有多少亲情,她亦如此。
多年来,我觉得奶奶欠我一个道歉,似乎这样说有悖常理。是啊!在农村盛行这样一句话“亲不见怪”,意思是说,亲人之间无论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应该原谅。更何况,让一位老人给小辈道歉。但是,我的心里终究不会原谅她,我始终会铭记那段时光,那毕竟是我最难捱的岁月。
正在阅读的你是否有过同样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