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分享育儿愈己】第二次 作业

2019-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赵静演讲教练
【绘分享育儿愈己】第二次 作业

案例分析:

小虎,7岁,男孩

妈妈说,小虎的专注力非常差,写作业十分马虎,总是一会玩橡皮,一会上厕所,字迹潦草,每次妈妈批评说“你的字写的太差了,重写”,他就掉眼泪,说“我就是做不好”。妈妈坚持重写,会稍微好些,但妈妈一走,作业又停滞不前。

小虎妈妈回忆,孩子小时候爷爷奶奶从不让他自己独立做事,每次都说:这个你不会,我来!这让孩子从小就不敢尝试,遇到问题都向大人求助。

没想到,上小学了,作业也要家长不断催促。

妈妈尽量耐心辅导,但收效甚微,爸爸被孩子的“不专心”激怒,有时会大发脾气,撕掉孩子的作业本,孩子更加担惊受怕。

妈妈最近反馈,不断用“你是怎么做到”的语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同时,让爸爸控制情绪,孩子的专注力有所改善。

      专注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人的注意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孩子的专注力也因年龄阶段而有不同的要求。有研究表明:5-6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10-12岁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超过30分钟。陆老师说了,孩子不会有天生的像成人那样很强的专注力,因为他们的大脑还尚未发育好。作为家长,不要去打扰、中断、切换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玩玩具、看书、画画等,这是孩子在培养自己专注力的好时机。如果家长一直在做中断者、打扰者的角色,那孩子的专注力很差是必然的。案例中的小虎7岁了,他的专注力时间应在15-20分钟,家长要提前和孩子商量,问问他在写作业之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上厕所、喝水、吃东西这些事情要在写作业之前做,孩子的桌面要干净、整洁,除了写作业用的书本、作业本,铅笔、橡皮等,其他与写作业无关的东西都不要放,这些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干扰孩子的因素。还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家长不能看电视、听音乐、家有二宝的也不要制造出很大的声音来。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要监督,放手让孩子去写,先完成作业,针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时给予鼓励,问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鼓励完后,再告诉孩子:“我觉得你写得有些潦草,老师可能会看不清楚你写的是什么。如果你这样交上去,也可以,我不知道老师会不会批评你?我知道你肯定想得到老师的夸奖,如果你再认真的写一遍,让这些跳舞的文字端端正正的坐着好吗?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写作业的事情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对作业的结果负责。

    小虎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人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代劳了很多本该由孩子完成的事情,这会导致孩子自信心比较差,没有体会过能完成一件原本不能完成的事情所带来的成就感。他从小被灌输的理念是:“你还小,你做不了的”,家长代劳的多了,孩子就不愿意尝试了。潘老师讲过:自信心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集合,良好的感受来源于被爱和有能力良种感受的集合。显然,小虎从小是被奶奶带大的,奶奶再怎么爱他也无法替代妈妈给孩子的爱,孩子到了1岁半以后,各种能力蓬勃发展,但是尝试的机会被奶奶剥夺了,他也感受不到自己因为做好了一件事情而获得家长的表扬、赞美和信任,当他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也很内疚,很无奈,他也无法爱自己,他爱的油罐中爱的储备还不够,因此,他也无法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妈妈耐心尽量耐心的辅导作业,本质上是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孩子肯定也能觉察到。妈妈应该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先要求孩子专心的做完作业,不要去打扰他,先完成再完善。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也需要良好的情绪,家长把自己的怒气、不满扔给孩子的时候,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情绪处理不好,事情肯定会做不好的。爸爸也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不要着急,要冷静的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自己是孩子,希望家长怎么对待自己?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写作业环境与气氛,对孩子多些耐心,多关注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给予肯定,鼓励他勇敢尝试,帮助孩子慢慢建立自信。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业负责,写作业在家长规定的范围内,由孩子灵活决定,作业的质量也都由他自己做主。这样能缓解因作业而导致的紧张的亲子关系,也能让孩子对自己负责,承担后果。

      妈妈不断用“你是怎么做得到?”语句,用的非常好,孩子需要家长的肯定与关注,“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有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他通过完成一件事情获得了能力的发展,如果家长能多向孩子示弱,比如:“你的主意很好,我都没有想到呢?”配合恰当的语气和表情,孩子会更有成就感。爸爸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的专注力有所改善。老师在课程中说过,所有孩子的问题,反映出来的都是家长自身的问题。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对。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孩子问题的时候,家长自己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太着急了?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先处理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感受和需要,再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听听孩子的想法和需要,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