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是被动的,还是有主动权?
今天看到李松蔚老师说到这句“看起来你是被动的,其实你有主动权”里面讲到一个案列:
1、描述:
张兰在生完孩子后想请个保姆,跟妈妈说请保姆的事,妈妈表示不需要请。张兰觉得说不过她,保姆也就没请。张兰觉得,自己在这件事情里很被动。
2、方案:
事实上,张兰的被动局面是自己造成的。是她自己把决定授权给妈妈的。
“授权”就是把权力授予给别人。我们经常说:他凭什么这样?这个“凭什么”,凭的就是权力。
3、理论:
授权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需要仪式化的过程,比如投票选举,既然选出来,那也就表示说,以后,你说话我会听。
第二种形式:要隐蔽一点,没有明确的仪式,但是在行动上配合你。
第三种形式:在心里授权,比如说,这个人说了一句话,我生气了。我可能就觉得是这个人把我搞生气了。但我根本就没意识到,其实我是有选择的。换一个人说这句话,我就不生气。所以是我出于某种原因,在那一刻赋予了那个人“让我生气”的权力。这个授权是在心里发生的,一般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是最难捕捉的。
这几天在一个社群里看到一个宝妈小何在倾诉苦恼。老公总是让她在网上各种平台借小额贷,自己每个月3000的工资还要帮老公还贷款,而且借贷越来越多,已经滚到快十万了,压力也越来越大,而老公依然是上几个月的班又怕累,在家又休息几个月才重新找工作,可想而知家里的压力有多大。虽然也有其它的渠道去赚钱,但是都不是非常稳定的。
小何总是拒绝不了老公的要求,所以开了一张又一张的信用卡,不停地拆东墙补西墙。自己却愁得睡不好。她觉得自己也是是被动的。根据上面的分析,小何的被动局面就是自己造成的。小何的顾虑就是老公会被纳入失信名单,对生活有很多影响。另一方面,自己觉得老公把压力都转移她名下,给她造成了诸多困扰。一旦崩盘,还不上款,连她的信用都受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能力。有的人选择了及时行乐,有福今天享,不愁明天苦。有的人却懂得居安思危,量力而行。选择的方向不同,造就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还是属于保守派的,很怕借人钱,总觉得很有压力。所以在工作生活中,真正需要借到钱周转的还是两一个熟悉的朋友,一般一两个月内也会结清。至于什么呗什么信用卡,对于我这种不需要商务出差,不喜欢透支消费的人,都是不开的。
无债一身轻,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年我们买房,队友让我找亲戚借钱,借了十来w,当时说一年一分的利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虽然队友附近一年还掉,但是最后还是我自己东凑西凑先还了这个款。就是因为是我开口借来的,钱当然也是要我还。当然主要是我自己承受不了这种重压。借钱最怕的就是还不上。
让我挥之不去的一次借钱的事,应该是初中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去逛集,借同学五元钱买了东西。而这几元真的几乎忘得干干净净。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学和另外一个朋友提起我欠她钱的事,导致我当时非常尴尬,后来写了一封信附上了钱还给她,才了我一件心事。这样的事也让我更不愿意去开口向人借钱了。
关于借东西的事,还有一次小学时给我一截胶纸,后来吵架,又要回胶纸,当时被用了。为了那股气,就要求妈妈给我妈妈,妈妈不想买,我就哭着不上学,后来妈妈还是买。这给我留下的一个认知,无功不受禄,天上不会白掉馅饼。对待别人赠礼变得更加理智了。这也算是我人生的里程碑事件。
当下的每一个选择,也因为是我们以往生活的阅历认知而得来的。有苦有乐,有悲有欢,理智对待。选择任何一件事,只要我们多问问自己:我能承担最坏的后果吗?如果可以,那就坚持自己的选择吧。如果不能,那就慎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