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薇书评营首页投稿读书

《学习之道》:学习的路上,需要有“发散模式”这道光

2021-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格子退休了

假如,某一天,你已经连续伏案四个小时,身心俱惫,思维僵化,还没有完成任务时,你会怎么办?

继续挑战自我极限,思索下去,还是转身出门散散步,听个音乐,或者洗个澡?

或者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如何选择。

今天读《学习之道》,看到一个小故事,可以借鉴学习一下,看看被称为天才的托马斯·爱迪生,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爱迪生一生发明专利1000多项,每天的工作非常耗脑,当他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他会选择放下。

他懒散地靠在躺椅上,手里拿一个小球,球的下方有个盘子,然后深呼吸,逐渐放松自己,任由大脑进入到一个自由开阔的状态。

他会越来越放松,慢慢就会进入到睡眠状态,而一旦睡着,小球就会滑落,掉到盘子里,“咚”的一声,把他从小憩中惊醒,然后伸伸腰,又精力充沛地回到工作状态。

爱迪生的这种休息调整方法,所用时间不长不短,方法简单,非常值得忙碌的人们一试。

这种方法,看似随意,其实蕴含着一个科学的道理,那就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组合运用。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就开启了专注模式。就像手电筒聚焦的光,直接地打在我们的目标事物上。

当我们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绪天马行空,发散模式就出现了。这就好比手电筒扩焦的光,虽然光线变弱了,却能照到更广的范围。

这两种体验,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但没往心里去,尤其是发散模式,常常是灵光一现,溜走了,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记得我在写《快速阅读术》这本书的书评时,一直苦于寻找不到合适的引题的角度,稿子拖延很久,还没有上交,引题内容改了又改,终还是不满意。不得已,切换了思绪,到客厅转转,看着乱乱的家,突然“家居收纳师”这几个字突然进入脑海,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于是“书籍收纳师”的概念出现在了我的文稿之中,成为我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亮点。

我把这次体验称之为“幸运”,今天读《学习之道》才真正知道其中的奥秘。

书中说:

只要放轻松什么都不想,你的大脑就会进入一种自然的默认状态,那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发散模式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

如果我们一直持续紧张,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尤其是处理疑难问题时,很容易思维固化,止步不前。解决的方法,就是给注意力放个假,让它从眼前的问题上溜开一会儿。

“放假”?转换思维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华德·格鲁伯为此提到一种3B方法:睡觉、洗澡、坐公交,任意一个都能启到发散思维的效果。

19世纪的一位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段时间,他为了攻克一个棘手的数学难题,花费数周,绞尽脑汁,却依然一无所获。于是他给自己放了个假。某天在乘公交车时,答案竟不期而至地闪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其实,除了3B方法,小睡、冥想、散步、听音乐等等都可以发挥出发散模式的魔力。我们可以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

然而,需要提醒一点的是:

切记不要把暂时的休息当成最后的终点,换句话说,可别指望只靠发散模式,就能轻轻松松地如愿以偿。

发散模式是跟随在专注模式之后的,没有专注模式,是不会有发散模式的,如果我不是心心念念地想着文稿的事情,看见乱七八糟的家,只会让人更心烦,但我心有所想,反而联想到了家居收纳师,进而联想到了书籍收纳师。

所以,发散模式看似散,而不散,是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

就像手电筒的那道光,永远聚焦在主光束中,一起照亮前进的路。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