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旅行·在路上

这样旅行的人,值得拥有丰富而饱满的体验

2019-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究竟

01

“一张车票就实现了来拉萨的梦想。

原以为很遥远,现也觉得旅途值得。

也不过山河故人而已。”

打开朋友圈,看到了强子新发的动态,配了两张图,一张图里是拉萨火车站,另一张图里是二十来张排列得整整齐齐的火车票,终点站都是拉萨。

又想起几天前,姑娘秀了一波在青海湖的美照,照片里的她,身穿鲜艳的红色长裙,坐在牦牛背上,阳光打下来,她笑靥如花。橙色的旗子风中飘扬,那蓝绿色的青海湖和天空再美,也都成了陪衬。

再看看自己,每天半个小时练车,被教练骂得狗血喷头;最高层楼的寝室,逼人的热气下定决心令我熟透。这样的生活,怎抵得过朋友圈的红橙蓝绿。

我对于远方是心生向往的,可是回想起自己走马观花的旅途和袭来的阵阵疲惫,我想不出太多关于远方的意义。

昨天,老师带我们去城陵矶转了一圈,我们在各个站点停留,拍照打卡。这一次的不算远的远行,让我看到了小城市更完整的面貌,初识国际商贸保税中心,了解了城市规划和海关的冰山一角。

我不敢否定它们的意义,只是回来后,除了照片上的几张笑脸和头脑中残存的零星概念,我没办法深刻感知自己去过了那些地方。或者说,那些地方只是去“过”而已,过一遍而已。

想到这里,越来越认可知乎上的高赞回答:不读万卷书,即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02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和女儿去敦煌旅游,去之前,身边有人告诉老太太说,到了敦煌一定要看看在全世界都出名的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

而当老太太费了好大周折才跑到鸣沙山门口,当地人却告诉她:“这个真的没啥看头,好多外国老太太漂洋过海跑来看月牙泉,当亲眼看到的时候就坐在那里大哭一场,一边哭一边还说:‘这简直就是骗人,不过是一个大池塘,害得我大老远从美国跑来看’。”

听到这么说,老太太便没有进去。而她女儿却仔仔细细地看了老太太因为不懂它们的文化而没亲临现场的那几个景点。与此同时,老太太在抱怨女儿大热天的花钱看那些烂墙圈圈、土门洞、大涝池是“闲得没事儿”。

为什么两人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我觉得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曝光效应,一件事物如果本身是正向的,我们会因为了解而产生喜欢和兴趣。

景点本身可能也就普普通通,谈不上有多吸引人,就如老太太口中所说,景点的本质不过就是烂墙圈圈、土门洞、大涝池,可是让它们变得不同的便是背后的那些历史和文化,是经时光见证后留下的更为珍贵的结合体。

了解景点历史和文化的女儿,自然会懂得那些景点的珍贵和特别之处,而不懂的老太太便停留在了第一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自然不会觉得有多新奇,自然会认为旅行一趟代价大于惊喜。即便当时拍了许多照片,也只不过是留作了日后吹牛的资本,但与景点真正的链接却不曾发生过。

03

那么如何与景点产生更深刻的链接,让旅行体验更加丰富而饱满呢?我装模作样地想出了三点:

首先,读万卷书。

这里的“读万卷书”读的倒不一定非得是书,网上搜索的信息也可以,只要其有助于我们对景点历史及文化的了解,能让我们在身临其境时更好地融入其中。

其次,保持好奇。

一个没有好奇心的人,到哪里都会觉得没意思,看到再新的风景都发掘不出美丽。如果没有前期对景点的了解,但是能够在旅行过程中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也可以感受到许多美和价值,而且这种感受因为没有受外部经验知识的束缚,会更加自由,也会别有一番滋味。

最后,与人同行。

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经验和知识,观察也有着不同的角度和特色。一双眼睛看见的风景,是有局限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与我们同行,我们便能通过他们的眼睛看见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风景,视野得以拓宽,智慧也有更多得以生发的可能。

产生了一点思考后,我下午去私聊了强子和姑娘,发现他们去旅行前都曾通过书本和网络了解过拉萨和青海,两人也都是对外界充满好奇之人,又有许多伙伴陪同前往,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强子的感慨是由心而发,姑娘照片里的笑容也是如假包换。

现在开始懂了一点远方的意义,也更加明白如何践行出这样的意义。我想,趁着年轻,还是要贪点心吧,希望自己身体和灵魂都可以在路上。如果不行,我还是要一边爱着书本和网络,一边足够好奇,足够热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