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问题简单化思考
最近思考一个问题,是否我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由于本身问题的简单化,导致了不会得到正确答案。关于长臂猿,流传一个故事,天气一变化,长臂猿就会鸣叫。这当然是个伪命题,对人来说,这是一种印象强化的现象。抛开这种现象不说,单纯从问题本身出发。如果提出,为什么天气一变化,长臂猿就鸣叫。这个问题是否就有问题,问题字面本身就忽略了长臂猿鸣叫的特征习性,不论是否下雨,长臂猿本身就有鸣叫习性。因此,这个问题本身的问题就是模糊了长臂猿鸣叫习性,而错误的放大了下雨对于长臂猿鸣叫的影响。
由此可以对于问题如何分析有一个理解方式,比如当提出一个问题时,先不直接分析问题,
1. 首先把问题拆分,理出关键词,搞清理解问题中的重要概念,以免误入到类似强化思维的情景中。下雨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而鸣叫是长臂猿的习性,具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功能,天气现象和这种习性的关系并没有证据支持。
2. 搞清了所有重要概念之后,在分析问题本身是否存在一种或者几种答案;答案是否简单的像非黑即白一样,亦或者需要逻辑推理。前者可以轻易解决,后者则需要寻找资料佐证,汇总线索,建立逻辑关系。在这里,答案可以是天气变化不会引起长臂猿鸣叫。那天气变化和鸣叫都是随机的么?如果不随机,天气变化反应了一种规律,鸣叫也有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否通过物候联系到了一起,通过资料搜集佐证,我们发现天气变化引起物候变化,物候变化引起行为变化,行为变化引起了鸣叫变化。
前2步从字面上解决了问题,但是是否得到了明确结论,天气变化能或者不能引起长臂猿鸣叫。从这些佐证上很难下结论,答案是不能,但无法规避掉确实鸣叫和天气是有一定联系。这时,这个问题就要回归到提出的意义。
3. 为什么,或者说解决了这个问题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之前具有一个假设问题:从经验来看,天气变化可以引起长臂猿鸣叫。该假设可以引申出一条有价值的预测,如果该假设成立,根据逻辑学公式,A->B,则非B -> 非A。我们可以确信的推出,如果不鸣叫,则天气不会变化,这便是自然界的天气预报。然而根据积累的数据来看,这点没有得到支持,天气预报并不成立。
4. 该问题的分析结果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的结论显然否定了鸣叫的天气预报功能,但引申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天气不引起鸣叫,那么什么引起了鸣叫?鸣叫是一种遗传本能呢?如果是天性要鸣叫的话,那什么情况下会不鸣叫?
引申出的问题来自于对一个简单问题的分析过程,事情总是这样发生,一个问题的解答会引起很多新的问题,而解决科学问题的最好方法则是比较研究法。
胡思乱想
有段时间,喜欢胡思乱想,总是羡慕那些物理学伟人们追求『大统一理论』,解答一些终极问题,究竟到底『是什么』。相比之下,我们研究的问题似乎需要逻辑归纳总结,因为无法回答『是什么』,所以总是在解释『为什么』。那段时间比较懵懂,对很多问题、概念都不清晰,所以茫然的求新。身边有一个人喜欢一句话挂在嘴边:不要只是回答是什么,要思考为什么?现在想起来,这句话带点幼稚,大统一理论不就是为了解答是什么,『是什么』是解答『为什么』的第一步,而『为什么』又是为了更进一步解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