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房间中的无声大象

2019-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绯村拔刀斋

作为知名考古学家的布莱恩·费根,近年来却在“不务正业”,从考古与人类学,跨足气候变迁,费根一直试图联结气候变迁与人类历史。汤因比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命运和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有关”。费根试图通过还原历史上重大气候变迁以及对特定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向我们揭示气候变迁造成的环境变化是促使人类社会改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人类如何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改造和运用,以及对自身社会结构的改造,来适应环境以及其重大变化的。

在«气候改变世界»一书中,费根探讨了公元800年至1300年这500年间(即所谓“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变化,以及对主要人类聚集地的影响。对于古代气候的研究,一方面采用直接方法,即历史文献和仪器记录对于温度的记载,但这些记载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时间太晚,无法纵览长期历史时期的温度变化;另一方面采用间接法,即通过冰芯、深海和湖床沉积物样本、珊瑚记录、树轮等方法,还原长期连续的历史温度变化。在本书中,费根大量引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记录,力求还原真实准确的数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横跨全球的中世纪温暖期的气候全景。

虽然被称为“中世纪温暖期”,但其名称与我们的设想却是大相径庭。在温度方面,温暖仅仅是一个长期的概念,实际上在温暖期内,不乏多个持续低温时期,而这些低温时期,对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影响效果方面,中世纪温暖期对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功效迥异,在欧洲,高温使得农业增产、贸易增加、人口增多,达到了中世纪的鼎盛时期;在北冰洋沿岸,斯堪的纳维亚人开辟了北冰洋航线,拓展了殖民的航线和岛屿,与因纽特部落间展开了规模化的贸易;在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随着强劲的信风,一次次扬帆远航,将自己的足迹遍布诸多岛礁;在北美洲、中美洲和南亚,高温导致的干旱摧毁了当地的文明,使得原本兴盛的印第安聚集地、吴哥窟、玛雅城市等人去楼空,沦为废墟;在非洲以及南美洲,虽然当地社会同样遭遇了严峻的干旱,但其却凭借自己的智慧,一次次熬过了难关,绵延至今。在中世纪温暖期,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毫无疑问,欧洲是这个气候变化时期的最大赢家。

我们回顾气候史,并不是要沉浸于历史事件的故纸堆,而是希望与当今面临的类似问题进行参照,作为警醒,同时研究过去人类在过往环境中的经验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参考。当今世界,人为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但仍有大量声音在争执于“人类在过去就经历过暖化”,“中世纪温暖期温度高于当今”这些问题。然而,根据费根给出的证据,我们可以看到,在中世纪温暖期后,马上连接了一个600年的“小冰河期”,然后温度自1860年起不断升高,几乎成为了一条上升的直线。毫无疑问,人类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这一现象,而且,这一趋势至今未见缓解迹象。

“漫长干旱是气候房间里的无声大象”,费根在书中不断这样告诫我们,相比于人们更关注于海平面上升、飓风、暴雨等极端气候,费根认为更大的威胁是干旱。在中世纪温暖期,迫使数个文明社会崩溃、放弃城市、人民流离的罪魁祸首,无一例外都是干旱。干旱,一方面多发于发展中国家,而被“各扫门前雪”的发达国家所忽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长期潜伏、无声发展,正如大象可以把脚步放得很轻,轻易就能悄悄来到你的身旁,一旦近身,则无可躲闪。

历史始终在我们身边,威胁我们,鼓励我们,有时给我们前车之鉴。1000年前的人类社会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类并不是社会的主宰者,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文明的力量几乎不堪一击,我们越是想掌控世界,离永续生存就可能越远,越可能走向毁灭。人类只有善用智慧,善用自然,才可能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下屹立不倒,赓续不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