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之殇”的感想

2017-09-13  本文已影响63人  红叶本

前几天,一位上海老教授写的《牛娃之殇》 红遍朋友圈。

作为正在研究给宝宝上哪所幼儿园的妈妈,我的感受是:

无奈

多么消极的字眼!

我不承认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然而,目前我也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表达我的心情。

先看看几个概念:

蝌蚪 - 没奥过,没参加过辅导班,只掌握教学大纲要求;

普蛙/青蛙 - 蝌蚪以上,牛蛙以下,参加辅导班,有过奖状和证书,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

牛娃 - 指某项或多项成绩极为优秀的学生。如拿下各大奥数杯赛的第一名,被各大牛校觊觎争抢的孩子。

牛娃是最优秀的一批孩子,牛娃式路线就是"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路线。

要想进国内国外名校,就必须要挤进著名民办小学,而著名民办小学的筛选,又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们成为牛娃,必需要从娃娃抓起,5岁以内就要符合各种著名民办小学的入学条件!

我想起3年前我在餐馆里吃饭时偶然听到的2个海归爸爸的对话,其中一位的孩子刚2岁,进幼儿园要面试,老师还依据面试结果对其孩子各方面的评价 - 比如,是否内向,是否有运动细胞,是否有沟通技巧。。。我一听差点喷饭,2岁的孩子,可能才刚刚学话,30分钟的面试就能对他的各方面禀赋进行判断,请问你是算命大师还是谁?

我的2个外甥,他们父母花了大价钱给他们上了较有名的私立幼儿园,进去前也是对孩子甚至父母各种考核,比如,孩子滑板车滑的溜不溜,父母的教育背景如何,因为他们父母都是复旦高材生,有一个还有海外留学背景,所以很顺利的进去了。他们小区的另一个孩子,其他各方面也是可以的,因为父母因有一个教育背景不佳,便被排除在外。所以,现在孩子入学,考的是父母,为人父母的,压力不小。

想要进好学校,对孩子,对父母都是不小的挑战!然而,我从一个妈妈的角度,真心希望孩子快乐的童年不要被各种他不喜欢的培训班所埋葬!也不愿孩子像我们这一代,为了考进好学校,为了应试而读书,最终泯灭了自己的兴趣。

假若没了快乐的童年,也没了真正的兴趣,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失败和悲哀吗?

我想到的对策是:

第一,提高自己的水平。

从经济上要达到更好的水平,能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资源,从教育角度能做到以身作则。

我本身就很反对,自己做不到,还把压力压给孩子。比如,很多中国父母,自己连个看书习惯都没有,还要求孩子能有个好的读书习惯,那本身就很可笑。

第二,建立正确的学习动力,寓教于乐。

学习知识完全可以通过玩耍获得,而用不着想象的这么痛苦。然而,我们这一代,至少我的感受是我的父母好像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意识。

我小时候的动力多数出于两个,一个是一定要努力让父母过上好生活,给父母争面子; 还有一个是,一定要努力摆脱现在读的烂学校。然而,这两个出发点都很扭曲而且不可持续,前一个,努力成功后的喜悦享有者是父母,而不是自己,而且评判时间跨度太长以至于很难短期甚至中期见到成果,比较容易懈怠; 后一个,虽然中期就能见到成果,我后来果真去了一所市里面最好的学校,但这一动力也就消失了。

动力不对,学习怎能快乐呢?而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起好的正确的学习动力,这考验的是父母的水平。

第三,发现并培养孩子自己的兴趣加以强化。

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做得好了可以成为孩子的特长并据此在社会上立足甚至杰出,至少也能使孩子保留他自己天生内心追求的喜爱的一部分,用以调节他自己的生活。

想起小时候,我喜欢画画和跳舞,暑假的每天晚上我都自己拿根铅笔临摹各种事物,从日历上的风景到扇子上的人物。可是父母也没有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资源,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记得感受到父母的重心就是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所以自从进了初中,班会的舞蹈我也退出了,为了更好的学习。现在想想真是悲哀。

然而,这一点,需要父母有足够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也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建立起细水长流的坚持力。

以上三点,说到底,考验的还是父母!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学习考验的是自己的能力,现在孩子学习,考验的还是自己的能力!压力山大!

社会现状是,阶级决定自由程度,阶级决定了资源多少,阶级也决定了生活水平人生路。阶级越迁何等难。然而,无奈归无奈,做些什么总能改变一些现状。从现在开始,自己先努力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