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雅舍谈诗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诗艺】这个写诗的道理值4.6亿

2018-12-08  本文已影响57人  随意de徘徊

11月26日,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在香港佳士得举行拍卖。虽然竞价场面并不激烈,但仍以4.6亿的天价刷新了成交纪录。

单从构图看,此画一石、一树、几支竹叶,木,并无稀奇之处,但明代《清河书画舫》卷八却赞道:

东坡先生用松煤作,古木拙而劲、疏竹老而活。政所谓“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袅”,此图亦同此意,真佳作也。"

松煤指笔墨细腻光亮,而“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袅”却是苏轼自己提出的“审丑”观念。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发生,苏轼随后被贬至湖州。有天他与随从游览当代山色,突遇风雨,他们便匆忙往回返。

途中小歇澄晖亭时,苏轼心中起念,便让手下人举着灯,他则趁着微弱的灯火在墙上画了一支风雨里的竹枝。

随从看了,问:大人,这竹子为何只有一枝?而苏轼稍加思索,哈哈一笑,便又题诗一首:

更将掀舞势,秉烛画风筱,

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袅。

““更将掀舞势,秉烛画风筱”是指画画时的情景,类如《庄子·田子方》的"解衣磅礴",形容真画者全神贯注画画的样子。

正因为已然忘我,所以尽管竹枝外貌如“美人为破颜”并不大好看,但姿态却“恰似腰肢袅”极其轻盈。

当时苏轼时遭变故,心底之压抑是可想而知的。但在皇权时代,如果过于求真,这份感受又如何宣泄,

因此苏轼便以枯木怪石为其创作主题,主张艺术应当“审丑”。

对此黄庭坚则有诗云:"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豫章文集》卷五《题子瞻枯木》)

随后苏轼又被贬至黄州。据米芾《画史》记载,有年他路过黄州。两人酒意渐酣,苏轼便请他点评自己所画新作。

画以观音纸为底,上面只有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而这就是此次拍卖的《枯木怪石图》了。

很多不懂国学精髓之人总以为古画都得美、古诗都得真。但《说文解字》说:“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所以“真”只是一个创作态度,而非创作目的。为艺术而艺术,那是现代的想法,纯审美概念不但在古代压根没有,也不符合现代心理认知的规律。

正如《周易》所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握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

为何会倦?袁枚说“诗情贵真,诗艺贵巧”,陈衡恪先生总结说文人画家当有四个必备条件: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情,乃能完善。”

因此我们在看待古代作品时,不能单纯得以为写景就是写景,写情得就是写情,更加不能狂妄得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混账话!

孔子说”以色喻礼”,苏轼论书时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论画时说"取其意、气所到",而这以现代言语说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样的观点,西方只文艺复兴起时才逐渐得以实践,而我们比他们早了八百年!!!

中国的艺术讲究中正。何为中正?就是线条不能太硬也不能过柔,即不可以太直也不要过弯。

因此在中国的诗书画里轻柔尖细的线条往往伴以粗重的笔画,流利的细笔与涩滞的笔触又相生相济,厚重与潇洒结合,细腻与宽博共存。

中国人并不是拒绝美丽,而是拒绝世俗的流美和成见。因此苏轼的画才这么受欢迎。中国人也不坚守冷漠,就像米芾的字,纵使细笔,其运锋也是八面出锋而不孤立的.

如果你再仔细看看怪石的左侧,就会发现正在生长的小竹叶,而坡上又有几笔小草正随风飘扬起,而这些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就是苏轼对曲折命运抱以的一丝希望。

时运有起有伏,人生不会永远是低谷。随着四季的更替,生命不会终结,小草与竹叶就是苏轼与中华文明对春天美好的期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