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古代文化研究▪性▪学习

秦国思想专制PK齐国学术自由,秦赢!

2017-04-24  本文已影响490人  鸾英
文:鸾英

在一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战国时期齐国主办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在战国时代的各国中无有出其右者,齐国是为了争霸,然而齐国最终未霸,称霸的恰恰是对学术思想持否定态度的秦国。为什么齐国稷下学宫的成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政治的成功?在战国中曾一度打算称东帝与西帝的齐秦两国堪称典型:齐国学术自由而秦国思想专制,然而结局却是那样的富于讽刺意味,颇值得三思。”思考后,就这个话题我想聊聊。

一、齐秦两国在学术、思想上的做法。

战国时期各国封建化改革,国君都有礼贤下士、重视学士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风气。齐国也不例外,于是在齐桓公田午当政时,就在国都临淄城的西南门那边找了块地办起了学校,因这个地方叫稷门,于是人们就叫它“稷下学宫”。前后历经六代君王,150多年。来游学者数百上千人,各家各派都在稷下设坛讲学,其中就包括孟子、荀子、邹衍、彭蒙、田骈等。它的存在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更是创造出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对后代的官学与私学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秦国在教育方面提倡的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要求百姓知法、守法,官吏知法、执法,使人们的行为都有规矩可循。这个的实施是从成语“徙木立信”开始的。变法开始的时候,商鞅“恐民之不信己”,就令人立三丈长木杆于都城南门,宣布有将其搬到北门者,受重赏。起先无人尝试,他就将赏金从10两提高到50两。终于有人去搬了,商鞅立马赏50金。这样,既取信于民,也使得人们能懂得依法行事。这件事达到了商鞅准备变法树立信用的目的。但是最初时候立个木头在都城干什么,从南门移到北门有什么意义或者作用,人民有疑问会疑惑也会讨论,但是商鞅没有说,只是不断提高赏金,以利为诱饵,让人民去做。这个过程中,商鞅要的是做,不是问,由此可以说他要的是顺民,是只需懂得耕种和打仗的顺民。行动上的巨人易达目的,思想上的矮子易于统治。

二、秦国思想专制PK齐国学术自由,秦赢!Why?

1.稷下学宫的性质:

稷下学宫“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的目的就决定了它是一所以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学府。虽有资政的功能,但更多的是集讲学、著述、育才为目的。既然定性为一所学校,那么学校教育于政治的作用有多大呢?

古代教育更多的讲究学而优则仕,寒窗数载,而后考取功名,当朝为官,满足政治管理对人才的需求。从这个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它有一个过程,也带有一定的间接性,影响的范围也有一定的选择性。

秦国禁私学、诗书礼乐,但主张全国人民学习法令文书,以达到家喻户晓。人人遵守,迫使人们不敢作奸犯科。当商鞅失势逃跑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藏身的地方。即使今天义务教育普及的程度也达不到秦国法治教育的普遍性。秦国虽未有先进的自由学术,但当时采用的这些策略确实很有利于秦国的强大。

2.文化先进和制度的先进的关系(此观点来自于我的一位朋友)

文化的先进与制度的先进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文化的先进性不一定是制度的先进,而制度的先进性则需要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的先进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先进的文化相比,先进的制度则更有效、更实用。所以采用了先进制度的秦国迅速发展起来。但从长远来看,先进的文化更有生命力,而尽靠制度的强制,是短暂的,秦国的短暂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3.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秦国实施“以法为教”,法治教育只需人们照章办事,历代继承者只需要用它去规范人民、规范国家即可。再加之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几乎没有昏君庸君,各代领导者也都能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先进的制度加上贤明的君主,秦国的加大不是没有道理。

齐国主要是人治,人治下的国家就与君主的能力直接挂钩,君明国强,君庸国庸,君昏国弱。齐威王和齐宣王时候,他们英明统治下国力强盛,但是没有制定一个合理而完整的制度,继承者没有了“依法行事”,国力快速下降。齐闵王好大喜功、贪得无厌不顾实际情况伐宋,导致数国联军伐齐,导致齐国衰落(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有拍摄);齐襄王能力平庸,最终被活活饿死。

历史证明,法治优于人治,秦之强盛持久有赖于法治,齐从强而弱原因在于轻法治重人治。

现在当政者一直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现代社会的法治和古时的法治还是有区别的),也是这个道理。前几年腐败问题严重的时候,一位朋友曾写下“在人治的社会下,改革不了政体,就只能寄希望于领导者的清廉,这跟古人盼望明君的道理是一样的”,可见法治教育不论两千年前的秦国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4.战国的主题:战争

战国为何叫战国,就是因为各国能战、好战、常战,遵循的是丛林法则。讲究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战国七雄,角逐天下,惟强者为尊。在社会丛林中,只有竞争做强者,才能任意发挥,才不至于被人践踏。若不能适应环境,就只能被环境淘汰。战国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只有适应社会需要的强者才能笑道最后。

在纪录片《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中,一位教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法家讲究的是术——强国之术,它是一个工具,是让国家强大起来的工具;儒家的仁义,更多的是一种目标、理想。

我个人是比较赞成此观点的。秦国主张的是实干兴邦,齐国追求的是一种高尚人格。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显然秦国的主张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需要。这种状况就好比邓小平主张改革开放时的背景一样,百业待兴,急需经济的发展,所以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的发展是全方面的,高尚的人格、仁义理想不是不重要,而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它解决不了。

三、总结

齐国学术自由虽然没能帮助齐国在政治上称霸,但是在稷下学宫里产生的的治国主张却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秦国思想专制促进了它的称霸,但是在这种专制思想的统治下,秦二世而亡。不得不说,这两种情况都令人唏嘘不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