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文学空间

纵一苇,寄吾心

2020-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莲书

第一次读《赤壁赋》,应该是十几年了。语文书上洋洋洒洒一大篇。听老师讲苏轼,记住了关键词:豁达,乐观。听老师讲《赤壁赋》记住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再次读《赤壁赋》,应该是迫于考试。背诵,默写,理解。字词,句意,情感,哲理。直到把“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变成了条件性反射,把每一个字词的解释都背熟了,每一个句子都能像模像样的翻译。

然而,真正对《赤壁赋》有感悟的时候,是进入高三复习的最后阶段。

那时候,人们常常说“黑色六月”。是的。不仅六月黑色,整个高三就是墨黑的日子。一次偶然趴在桌子上发呆,瞥见了那句“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片渺渺的江面。江心一点点船的轮廓,就在风里飘着,也不划动。而我就躺在船上,仰望着天空。张开四臂,拥抱风和自由。突然爱上了这个叛逆的中年人。自以为他一定是真的闲的无聊,泛舟江心,聊以解闷。因为高三的生活压抑。这种自由叛逆就像是违禁品般吸引着想尝鲜的人。但是,后来也终于不了了之,将这一瞬间的喜爱搁置了。

再后来,随着古文的阅历渐渐多起来,把苏轼从两个字变成了一个人,把《赤壁赋》从一篇文章变成了一次对白。从《赤壁赋》读到了《后赤壁赋》,从浅浅的拂过窥见了他内心的一角。

那是苏轼人生最艰难的日子。不仅仅是被贬黄州,而且是处于半监禁状态,时时有人监视。这是多么神奇的对比。身体不自由时,灵魂却绝对自由着。身处如此境遇却甘之如饴。他夜游赤壁,整晚喝酒唱歌闲聊。美景要陪美食,松江鲈鱼配上珍藏美酒,江上的月配上澄清的心。这可真羡煞了那坐在京城的人!

所以,一个人的境遇是由自己的境界决定的。赤壁原本荒凉,贬臣苏轼来了,却留了代代美名。黄州原本僻壤,爱生活的苏轼来了,就成了网红打卡胜地。成就松江鲈鱼的不是鲈鱼本身,而是苏轼那颗玲珑剔透的心。

活到接近三十岁,再翻开《赤壁赋》《后赤壁赋》,回想自己的境遇,再回想自己的境界,才真正明白苏轼的豁达多么难能可贵。

一头扎进生活的漩涡,明白了苏轼的坎坷遭遇,不是白纸黑字的链接资料,而是他第一步的心路历程。就像我如今长叹生活芜杂,但是自己却被生活裹住了,抱怨多了,心境乱了,却还浑然不知。苏轼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心中最羡慕的却还是那艘小船,它依然像多年前一样载着自由的我击空明,溯流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