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

六日云南游客录之一:白族扎染体验

2017-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Anciens安森

经过四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云南之旅第一站:大理周城。

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周城的“璞真扎染博物馆”。惜时如金的旅行团,又怎么舍得给我们在周城闲逛的时间呢?导游小李在车上对白族以及白族扎染做了简要的介绍,他说:“待会你们将亲身体验一下白族扎染,还能把自己的扎染作品带回家,作为美好回忆的纪念品!”

一进体验馆,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小小的空间被挤得密不透风,染色用的染缸、大锅、甩干机占了房间的1/3,木桌和木凳按照一定顺序摆放,每隔几桌便用染布帘子隔断,加上房屋的天花板被一幅幅扎染作品悬空铺满,仅有些许光线渗透下来,一时间还以为自己进了什么不知名的小作坊。

几名白族老太太在桌与桌之间的狭窄通道中来去穿梭,吆喝着让我们入座,用的是白语,我假装不懂她们意思,想溜去拍照(做手工什么的最讨厌了),结果被老太毫不客气地揪回来按在长木凳上,只好乖乖就范。

桌面上放着几张亚麻布,还有一捆白色针线,布上已经预先扎好了一部分,布的一角缝着一块标有编号的有色布块,负责我们这桌的老太示意我们一人拿起一张布,用极其不标准的普通话跟我们说明扎布的步骤,我们自然是听不懂的,一双双眼睛茫然地盯着老太太。老太又重复了几次,见我们依旧一脸懵懂,最终还是放弃了。她长叹一声,开始直接示范,只见她抓起布中间的一部分,捋顺成一个小突起,咬断一段白线,手指翻飞,抖动,迅速地将线一圈圈地缠在突起的布上,食指拇指又一抖,稳稳地打了个结,这样就算完成了一个小扎结。扎好的扎结就像一个标有等高线的土丘。

“看清楚了没有?”老太一连又扎了两三个,问我们。大伙纷纷点头,然而当一手端着布,一手拿着线,正准备像老太一样手指灵活翻飞的时候,又不约而同地互相瞪眼:第一步是要干什么来着?

我妈看得比较仔细,她说:“先抓一小部分布,然后用线一圈一圈地缠紧。”可没等她缠第一圈,布就被老太抢了去。老太嘴里哇啦哇啦地骂着,把布扯平张开,指着上面说了一通。我们这才看到,布上面用很浅的靛蓝画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原来是要把画圆圈的部分抓起来!大伙儿恍然大悟,马上手忙脚乱地照做。

由于我们从来都没有做过扎染,自然试来试去都不得要领,忙活了半天,也没几个人成功扎出个结来。负责我们这桌的老太太显然是个急性子,见我们这笨手笨脚的样子,十分不耐烦,竟直接抢过其中一人的布,帮他扎了起来。

而我全程都在拍照,碰都没碰过自己的那块布。不知什么时候,旁边也坐了个白族老太,她非常顺手地拿过我的布,淡定地扎了起来。于是,场面十分滑稽:本来应该是游客来体验扎结的,最后却变成了两个老太帮我们扎完了全部,大家要么拿着被扎好的布端详,想要模仿着扎一下,要么就直接放弃尝试,拿出手机拍拍拍。

大概在这些白族老太太的眼中,我们都只是一群鸡手鸭脚的菜鸟,这门手艺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学会的,况且导游只给了一个小时,所以干脆就直接代劳,走个形式,好有个交代吧。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个部分,扎好结之后,统一拿到旁边的染缸染色,再放进甩干机里甩干。白族扎染用的染料主要是板蓝根,颜色靛蓝,十分好看。据说染出来的布永不褪色,对人体皮肤有消炎杀菌的作用,比现代化工染料不知好上多少倍。

白族阿姨在大锅中给布料染色,可以看到四周都被板蓝根染上了靛蓝色。

甩干后的扎染其实还是湿的,需要放在阴凉处晾干。体验馆的后院就晾着大大小小的扎染作品,十分壮观。我深知自己没有时间细细品味,只好将所见一一用快门记录,希望这走马观花的扎染体验能够在记忆中停留时间得以延长。

染好色尚未拆绳的布。

拆开后是这个样子的。

我妈比较牛,她的扎染作品几乎就是她自己完成的。

“走啦走啦,集合啦!”导游站在门口催促道。

我匆匆跑出博物馆,随大伙上车。车开之后,才记起“自己的”扎染作品还晾在院子的铁架上。也罢,原本就不是我的东西,非我亲手制作的作品,想来也不会太珍惜,不如就让它留在属于它的地方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