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十种对”(上)

2018-10-07  本文已影响117人  键盘上的狗狗

编者按:

上一期写了《语文学习“十种错”》后,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朋友的肯定,有人问我,什么时候能从肯定的角度写写《语文学习的“十种对”》,以便给初学语文者以参考。我欣然乐之。

根据二十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我发现,尽管有不少人怕学语文,怕考语文,但总有一些学生语文学得很好,面对每一次语文考试,更是毫无惧色。他们最期待上语文课,最期待语文考试,他们往往能用最少的学习时间获得语文考试的最高分。语文学霸如何炼成?下面简要综述一下。

语文学习“十种对”之一:会听课

对所有学科来说,“会听课”是成为该学科优秀者的必要条件。那么,作为融技巧与人文于一炉的语文课堂,“会听课”有何特点呢?

先看一个经典案例:

《论语·先进篇》最后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门弟子各言其志的一次谈话: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言,或是治国富民、或是修明礼乐、或是祭祀会盟,虽有狂傲谦虚之别,然而其志皆在于事功;唯曾皙悠游潇洒,所求在于心性。子曰:“志于道,据于德。”儒者于天下无所求,如有所求,只在于修身而已。曾皙一语既出,便与三子作泾渭之别,在大方向上与孔子之心契合。

这实际上是一样有效语文对话课的典范。课堂上的老师孔子循循善诱,温文尔雅之中又表面了自己对诸位高徒意见的鲜明态度。各位弟子,侃侃而谈,各抒己见,大胆陈述自己的看法。师者,毫无高高在上之感,学者,不卑不亢,既用心倾听同学的看法,又能独抒胸臆,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之中,获得了真知。

对话教学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话课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课型。学生来说,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认真思考同学的问题,大胆的陈述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意见,就是“会听课”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习“十种对”之二:会读书

陶渊明讲:“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实在是学好语文的最高境界:会读书。

会读书的前提是“好读书”。欧阳修曾有“三上”读书的典故。鲁迅先生也说时间是挤出来的。很多学生强调读书没有时间,其实,只要真正爱读书,读书的时间总是有的。

“好读书”的另外一层意思是要读一些“磨脑子”的书。读书的目的一在于消遣,二在于提高。对于学生来说,消遣类的书尽量少读,要真正获得灵魂的愉悦,思想的提高,达到“欣然忘食”境界的,还是需要读一些自己需要动一些脑筋才可领会的书。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书宜博,宜杂,千万不要只局限在某一个方面。爱好文学书的不妨也看一些自然科学类的书。爱看小说的,可以看看传记、诗歌、戏曲。只有知道的多了,才会去比较,也才有比较分辨的底气,也才进步的更快,更好。

腹有诗书气自华。肚皮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肯德基麦当劳的一些菜单用语的人,怎么可能真正读得懂现今语文教科书上的经典名篇?

语文学习“十种对”之三:勤动笔

现今学生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怕作文的原因很多,最大的原因是觉得作文没有东西可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勤动笔。

不写,就永远不知道写什么;不写,就永远不知道怎么写。不管是多么神奇的老师,都不可能指导一个不写作文的孩子成为写作高手。

勤动笔可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经常记录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自己的心情、学习的感悟,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自然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大文章来自于小文章,这个道理,大家应该能懂。

语文学习“十种对”之四:多想象,多联想

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考方式。只不过,联想的“彼”是原本就有的,而想象中的“彼”为生活中未有的。这都是学好语文需要经常用到的思考方式。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诗歌《春雪》)

诗人把二月的春雪想象为天上的飞花。一下子就把春雪轻盈、柔美的特点勾勒出来了。诗人用这些富有形象的语言,表达了看见春雪突然的造访内心的惊喜。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诗人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再由“天上的街市”联想到“街市上的物品”。在这里,郭沫若先生任由思维张开腾飞的翅膀,御风而行,神游八极。他端是有一番好功夫。

品味文字,如果没有联想和想象能力,文字永是文字,不会有景色,不会有温度,也不会有情感和画面,那样的文字,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好”?

写作文,如果没有联想和想象能力,文字就不会有张力,永远干巴巴的,哪里来得美?“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放翁旅居京华,遥想山阴故乡,再由一夜的淅淅沥沥的春雨,自然而然联想到明早深巷老妪卖杏花的一声声深深浅浅的吆喝。如果没有联想和想象,对窗枯坐的放翁即使拈断无数须,也是不可能创造出如此清丽优美的画面的。

语文学习“十种对”之五:经常玩文字

据说,人类的天性是游戏。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最高境界其实是“玩”。古语有”推敲“的典故,这便是对文字的玩味。

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的呢?(贾平凹《太阳路》)

这段文字,我们不妨这样来玩:

1、为什么要一开始要写”小的时候“四个字呢?不要可以吗?

自然不行。强调这是儿时的想法,偏偏要”小时候“才行。

2、为什么要说”红光光“呢?不能说”红彤彤“吗?

熟悉贾平凹的人就知道,他是陕西人,“亮光光”、“红光光”等词语经常在陕西人的口语里使用,这是陕西人的朴实劲儿。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3、“悬”字可以说“挂”说“安”吗?

“悬”,有孤零零之感,太阳高悬空中,无遮无拦,唯有一个“悬”字才最够味,才最传神。“风正一帆悬”的“悬”有点类似的味儿。

4、他为什么要想到是绳儿系着呢?

儿童的天真和好奇全在这个想象之中了。

语文越玩越会玩,越玩越有味道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