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可能因为施暴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谁
|两年前,一则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被中国同学实施校园暴力的新闻在中国传得沸沸扬扬,几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同学实施各种残酷虐待行为,包括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强迫其吃沙子、剃掉头发逼她吃掉等。
| 那些施暴学生的家长迅速到达美国,妄图以行贿的方式帮自己的孩子“摆平”这件事,但最终没有得逞,这些孩子在美国最高被判处了13年的刑期。
| 类似的事件在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都并不罕见,为什么校园霸凌等问题在青少年中如此盛行?
|对这些青少年的问题,成年人们正视了吗?我们能做什么?
为什么我们总是“长不大”?
前段时间,有一本名为《巨婴国》的书火遍了中国大陆。
所谓“巨婴”,就是没有长大,“巨婴国”也就意味着有很多成年人没有顺利的长大,而成年人的问题其实是从青春期开始就出现了。
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了各种问题行为时,家长也总会给孩子贴上“不懂事”、“没长大”的标签。
可是,家长的一句“没长大”真的就能将孩子青春期的问题一笔带过吗?
近来频频传出的青少年“校园霸凌”、“强奸杀人”等让人感到刺耳的案件让我们不得不正式这些“长不大”的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里,我想试着用心理学大师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来剖析青少年的各种“长不大
”的问题行为。
埃里克森:
☻与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名家共同被评为“二十世纪更伟大的心理学家”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
☻普利策奖得主
☻哈佛医学院倍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人的生命周期”讲授者
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指的是我们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有关自我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我们的理想、信念、职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我们对自身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能够确立起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确立自我同一性就是知道我是谁我们的“长不大”,用埃里克森的理论来说,就是没有确立好自我同一性,也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为什么会出现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埃里克森在他和他妻子共同提出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中认为,青少年时期我们应该完成的“作业”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而回答这一问题所需要解决的矛盾就是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之间的矛盾。而他妻子的著作《智慧与感觉》中也对我们各个阶段所要解决的其他矛盾有着详细的描写。
《智慧与感觉》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父母在惊喜这种变化之余,应该认识到这种变化首先震撼的是青少年自身的心灵。
在这一时期,他们会对自己格外的关注,也会变得更加敏感。
因为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每个青少年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诸如“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一旦对自己有了这样的疑问,这些孩子必定会动用他们过去和现在有关他们自己和社会的全部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并且在这一阶段做出他们未来将抱着何种策略生活的种种尝试,在各种尝试后做出最终的选择,一旦他做出了某种一致的选择,他们就获得了同一性,长大成人了。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代表我们成长了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也标志着青少年阶段的“作业”圆满完成,为逐渐形成的健康人格打下最重要的基础。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青少年期的孩子送出国读书,而这一时期正是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黄金时期。正如埃里克森的著作《洞见与责任》中所描述的,这些出国留学的青少年就像一个个移民,而这种去到一个陌生世界的新身份无疑又给了正在建设自我身份的青少年又一个心理上的“创伤”。
《洞见与责任》如果没有确立自我同一性,会发生什么?
如今的家长如此热衷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是现今社会竞争激烈程度在教育方面的反应。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最关键、学习效率最高的阶段努力打地基,争取自己的孩子在进入社会的时候,起点能够比其他孩子高一点,最起码不能比别的孩子低,所以希望通过补习班、兴趣班等各种方式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素质。
但是,除了学习成绩层面的关注之外,父母也应该注重孩子心灵层面的健康,让孩子在进入社会之时,真正达到人格上的独立,能够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
自我同一性完成了,人格也就独立了,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反之,如果一个孩子没能很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性,会发生什么呢?
他们可能会发展出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或者会崇拜暴力组织、复仇组织、吸毒组织等,卷入和采取某种破坏性的行为,将自己从主流社会的规范中分离出来。
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在青少年期可能发生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问题,那么他们内心的问题很可能会反应到外部世界,严重地可能就会出现“校园暴力”等问题。
若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很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性,就无法在接下来的人生中顺利地工作和生活,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帮助孩子“长大”,家长能做什么?
开放明主的亲子关系
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l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
l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父母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即有信心让自己满足他人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不合理期望给了孩子过多压力l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父母的期望,失去自信。
l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自己的发展愿望,也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以至于失去梦想,不再期待未来。如强迫孩子学钢琴、学画画等。
高压之下,给孩子一个缓冲期
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psychological moratorium)。
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是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成人社会义务的年轻人有一段拖延的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
而这又不止是一个缓冲期,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思想、价值观,尝试着进行各种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三观和将来的职业,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给孩子看世界的机会国外流行的间隔年(gap year)的意义也是如此。
埃里克森建议青少年拿出一段时间去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达到自我了解,他认为这段时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有意义,成人社会在这段时间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不要拿成人的理想和标准逼迫他们,而是给他们时间、空间和选择的可能性,因为他认为青少年仍然需要“游戏”。
正如他的著作《游戏与理智》中写的“儿童的游戏与老人的理智是他们在各自的季节收货的果实”。
《游戏与理智》Ø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可以理解为社会问题的反应,孩子的社会就是成人社会的一面镜子。
Ø帮助孩子真正的长大,确定自我同一性,形成健康的人格,不管是对于孩子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Ø希望家长在如今跟风报班、买学区房的焦虑风气和校园霸凌等社会问题频频发生的背景之下,能够腾出时间好好想一想,除了帮助孩子获取知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健康、独立的人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