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村庄叫“德吉”

2019-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听风数雁

 

有一个村庄叫“德吉”

瓦生来

 黄河流过李家峡后,一改其狂暴任性的秉性,开始在青砂山下的河道里缓缓流淌,温婉如娴静的少女,一路将康杨小镇的宁静,群科杏花的芳菲映在心中,然后和尖扎县城擦肩而过,与公伯峡库区水域相连,汇聚成万顷碧水,成就了昂拉乡德吉村的花香鸟啼,水光云影。一畦畦油菜、一片片麦田、一处处果园,演绎出这个易地迁居的新村落的万千风情。

风景在这里独好

        这里曾经是黄河岸边一块贫瘠的土地,这里的人曾经是在偏远的山间草场饱含艰辛的牧人,就是这些人在这片土地上建成了尖扎县最美丽的乡村。

        沿着德吉村的街巷漫步,一条环形的柏油路将德吉村轻轻拥抱在怀里,一排排崭新的藏式院落依平缓的坡地而建,阶梯状地排列在山坡上,整齐又富有藏家风情,其间街巷相通,青瓦铺盖的仿古式屋檐,与院落前面用青松圆木搭成的护栏相映成趣,全没有那些不锈钢或铝合金做成的护栏的浮华,黄色的松木院门和还带有树皮的圆木护栏,既保留了松木的质朴,又表现了设计者的独出心裁。漫步街巷间似乎能闻到松木淡淡的香味,让人不由怀念在山林间度过的日子。沿着整洁的柏油路前行,开满了紫色花朵的行道树旁,不时有藏家小孩从院子里跑出来,满怀好奇地打量来往的游人。穿过马路,是直通到水边的人行栈道,两边是松木做成的亭台花架,沿着栈道拾级而下,便来到村里开发的露天沙滩,沙滩上一字排开了许多巨大的遮阳伞,每一个伞下是平放的两个休闲躺椅,刚过早饭的时间,已经有不少的躺椅和旁边的桌旁坐满了游客,享受宁静的时光。沙滩尽头是清澈的河水,在许多人的眼中黄河应该是浑浊的水流,狂放的咆哮,但这里的水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清粼粼的水面平静得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它的流动,清澈得可以看见河底的细石。极目远望,一碧万顷的水面上倒映着对岸的高山,横跨黄河的海黄大桥掩映在水色树荫间,那白玉般的桥身在轻纱般的薄雾中与水中的倒影静谧在山间林影中,成了河边最好的远景,不少的游人或站在河边的碎石上,或伏倒在金色的沙滩,摆出种种心仪的姿势,留下最美丽的倩影。摄影师斟酌着天光云影,裁剪着丹山碧水,创作满意的作品。

        沿着水边向东北方向穿过高台,跨过水榭,是德吉村的文化广场,这里不仅陈列着德吉村美好的今天,也诉说着曾经的过往,一幅高大的黄河水车静静屹立在水边与长长的木栈道一起,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中。在干旱不退、风沙施虐的历史里,在尖扎先民们一次次失望与渴望交织的梦里,外显雄浑,内蕴机巧的黄河水车用浑浊的河水,浇灌那高原落日映照下的万顷桑麻,黄河水车在历史的风烟中昼夜旋转,转去的是苦难饥寒,转来的是春满人寰,成人们对农耕的艰辛抹不去的记忆。千百年来,正是农耕的坚韧和游牧的豪放成就了德吉人乃至尖扎人的坚韧和刚强。

        今年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乡村旅游启动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村前的广场正上演着一台五彩纷呈的节目,台上是倾情的演出,台下是无数张灿烂的笑脸,那张张笑脸上写满了欢乐和富足,写满了幸福和吉祥。

幸福从这里起步

 

        “德吉”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今天的德吉人,无论在德吉村干净而宽阔的道路漫步,还是在黄河臂弯里的广场上驻足,抑或在邻居家的院落里聊天喝茶,都会感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德吉村所在地在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山野岭,2016年以来,尖扎县投入8326.8万元,在昂拉乡河东修建住房251套,易地搬迁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地区七个乡镇251户946人,集中创建新村并以“德吉”命名。完成搬迁后为了九百多村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愿望,尖扎县创造性地推出“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模式,依托德吉村依山傍水的独特优势,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路子,在德吉村开发了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水上游乐、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垂钓等娱乐项目,打造了百亩花海、果品农事体验园、农家乐、小吃广场等旅游后续产业项目吸引游人。同时大力发展餐饮和住宿,为搬迁的村民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打下基础。不仅让德吉人在新村能致富,也让外来的游客愿意来这里旅游和消费,使村民感到日子有了奔头。

        村民久先家的农家乐,不仅能提供10余位游客的住宿,其提供的午餐晚餐也是当地久负盛名的藏餐——达顿宴,纯真的羊排肥而不腻、鲜而不膻,用小石磨手工磨制的青稞糌粑是地道的乡村味道、传统方法酿制的酸奶最能引起游客们怀旧的情愫,这样的农家乐,在德吉村现在有30家。政府还对60名搬迁农户开展厨艺培训,让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实现了“开门是店、关门是家”。在村里统一规划的德吉村小吃广场,村民们摆出了自家的珍馐美味,酸奶、酿皮、牛肉、羊肠等无不色香味俱佳。村民卓玛措一家在小吃广场上接待游客,卓玛措说:今年游客多,生意很好,有时不到中午,准备的酿皮就卖完了,这样下来,今年就能挣到不少的钱了。据介绍,在德吉村,仅此一项就安置了352人就业。在小商品广场上,村民们摆出了自家最拿手的工艺品,那些用心打磨的绿松石,加上精心编制的花边和流苏,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挑选。露天沙滩上,一个个休闲椅子座无虚席,质朴的摊主,笑意盈盈。水边有不少的游客在打闹嬉戏,和风习习,清凉怡人,让人感到几分海滨风情。

        今天,德吉村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生态观景旅游村,成功入选“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被黄南洲旅游局评为“AAA级景区”,2019年仅“五一”小长假就接待游客2.2万人次,景区旅游收入约110多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就是德吉村人奔向幸福的底气。目前,独具特色的藏茶和华能集团对口援建,支持帮扶的251户屋顶光伏用电又给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延伸德吉村一年又一年的幸福。

吉祥随缤纷的神箭延伸

        黄南洲尖扎县是全国唯一的“民族传统射箭艺术之乡”,南宗寺、智合寺、古雷寺等名刹古寺和古嘉赛庄园、嘉木样二世故居等林立,五彩神箭文化、穆斯林风情、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沉淀,是藏传佛教后后弘期的发祥地。在这里,“五彩神箭”特色文化为每年一度的射箭赛事赋予了新的内涵。

        2019年5月17日,德吉村的广场上欢声雷动,黄南洲乡村旅游启动大会暨“德吉杯五彩神箭”开幕式在德吉村举行。下午,村东的射箭场上时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来自海西、海东、海南、海北、西宁等地的射箭队员及裁判员齐聚这里,用射箭这一古老的运动,表达自己的豪迈和对吉祥的祈望。

        射箭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作为狩猎和战争的工具,弓箭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射箭却作为一种运动被保留下来。藏族同袍爱好射箭由来已久,过去,藏族的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繁衍生息,锻造出了豪迈、坚韧、勇敢、顽强的性格。射箭成为力量和彪悍的象征,历史长河中神射手层出不穷,演绎成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传说。“五彩神箭”就源于尖扎地区古老的射箭文化。据传,公元843年,莲花生第23位高徒拉隆•贝吉多杰为维护佛法,不使佛教在藏区灭绝,伺机射杀禁佛灭法的藏王朗达玛,躲过官兵追杀的拉隆历尽艰辛逃难来到安多地区,隐匿于尖扎县洛多杰扎岩洞,岩洞前方缓坡地草坪埋置射杀赞普朗达玛的弓箭,为僧俗作为圣物顶礼膜拜,后来人们在弓箭埋藏地上堆石建成本康,称为藏弓殿。历史的喧嚣随风远去,这支古老而神奇的弓箭,在沧桑岁月中伴随藏传佛教后弘文化的复兴,创造和演绎出了灿烂的五彩神箭文化,此后射箭运动便在民间流传,并渗透到藏族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源于尖扎的藏族传统射箭,历经千年的沧桑变迁,发展成为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富有民间娱乐性质的民间竞技赛事和传统体育运动,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尖扎的“五彩神箭”由红黄黑蓝绿五种颜色组成,黄色象征富饶与高贵,黑色象征力量与公平、蓝色象征智慧和包容,绿色象征希望与和平。这种沉淀了千年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正是一个民族幸福的全部内容。今天,融合民族习俗、藏传佛教信仰、竞技娱乐运动为一体的“五彩神箭”活动为德吉的文化旅游注入鲜活的血液,将“更快、更强、更高”的体育精神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宗旨植入到民族的精神中,“五彩神箭”将德吉人对力量的崇拜、对智慧的追求、对幸福的渴望和对吉祥的期盼延伸到每一个日子。

        一个村庄有了大山为伴,便有了敦厚和凝重,一个村庄有了大河相依,便有了通达和灵动。水淌在山的臂弯里,山映在水的波心里,在青山绿水间徜徉,这是每一个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乡土梦,在德吉村 “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这样美丽的乡村驻足,人人都会有“回家”的感觉。

作者:瓦生来,1968年生,中学教师,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特约记者,大通县作家协会会员。电话:1399725387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