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最后连名字都没法留下
我是一个拆书匠
《显微镜下的大明》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
4:5 帝国一角的繁荣性崩塌
黄册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那就是没钱。
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用每个部门的结余,去对黄册库进行补助,所以甚至户部根本没有黄册库这一款项。
但是这个财务系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像刑部、都察院、都税司这些机构,平时的职能和黄册库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边,他们会想:自己凭什么给你们贴钱啊?
没有明文支撑,又有不敷这个借口,也就是没钱,一个个机构可以层层往下推诿,最后各地官吏会想着法儿把这笔费用摊派在百姓头上。
最后,所有的费用就会压在应天府辖下的江宁、上元两县。平时这个费用就已经够高了,等到十年一度的驳查,这笔费用更是高到离谱。
江宁上元二县的人民不堪重负:“上元、江宁两县,民穷财尽,流移逃亡,不忍其荼毒矣......一应里甲,物业荡然”。
到了正德年间,支出大得惊人。黄册库的人想出了一个新的点子,就是收取驳费。以前在驳查中发现错误都是发还回去,重新造。但是,从驳费诞生之后,发现错误,不仅要批回去,而且还要罚款。
这乍一听似乎有道理,但是发明这个的人大大低估了人性的恶。你猜,发现错误有驳费可以赚了,黄册库的人是希望错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清明的官吏,也会想办法把费用摊派到百姓身上,更何况那些层层盘剥的贪官?
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黄册库收到的驳费被一层层拦了下来,而收到的越来越少。收到的越来越少,就会要求的越来越多,而根据上面所说的,实际上在交这钱的,是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藜藿百姓。
“黄册驳费就像是一根长长的牛尾巴,从头到尾都攀附着密密麻麻的虻虫,上至皇帝、诸部尚书,下到里长、算手,上上下下都参与到这一场盛会中来,尽情地从中吸血,无限畅饮。长此以往,虻虫们固然越来越肥硕,老牛可是日渐消瘦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繁荣兴坍塌’。表面看欣欣向荣,大家都有好处拿,一派繁荣景象,实际上这正是整个体系开始坍塌的表征之一。”
好了,马伯庸的原话非常精彩,简洁明了、提纲掣领,我已经无需再发表什么多余评论了。
洪武、永乐年间,两位皇帝恩威并重,那时大伙儿还不大敢造次。到了后来,好家伙,纸页过不了十年就碎成了粉末。
正德十五年,官员查的时候发现,江西地方正德七年送来的黄册已经没什么完好的了。责令重新整改,大面积惩罚。
结果再深入一查,江西居然是最好的,湖光、福建、广东、山西、云南、四川,干脆连交都不交上来。
皇帝只能用停俸、绑架家人等方法威逼这些地方的官员赶紧造册。
还有很多很多细节,这里就不一一描述了。总之,本来是为了天下透明的黄册系统,要么有些地方损毁崩坏,要么有些地方反过来成为国家的吸血蠹虫。
4:6 一从世变陵谷新 4:7 尾声
诚如前几节所言,整个黄册体系已经糜烂不堪。
很多地方偷偷地起用了自己的一套系统:白册,来记录真实情况。朝廷做梦也想得到白册,但地方就想着法儿不让你获得。
其实说是黄册的问题,折射出的使整个社会的问题:腐败、土地兼并、恃强凌弱等。百姓不堪重负,纷纷当起了流民。而中间这些吸血鬼还在贪婪地攫取利益,成为了肥大的蠹虫。
万历年间,张居正张首辅还试图挽救一下,绕开黄册,重新按照田亩和人丁规定徭役赋税,建立起了“条鞭赋役册”,相当于是给危在旦夕的大明续了个几十年的命。
正如《大明劫》中所说的那样,大明到了晚期,已是积重难返,沉疴难清,崇祯十七年,大明这个过度肥胖的患者,在煤山上一命呜呼了。
伴随了整个大明走过了两百七十六载风雨的黄册库,在清兵南下之后,有的被清朝的大臣拿去换钱,有的被拿去做纸盔甲。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在历经了清朝、民国的跌宕起伏后,仍然留存,以供今世学者凭吊参考。
尾声中,讲到一位叫赵官的黄册负责人,感叹于黄册的伟大,修书《后湖志》,而马伯庸在写这段往事的时候,把《后湖志》通读了五遍,参考了许多论文,并且亲自去今天玄武湖的岛上参观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5974/2f15a02c2a0c1dae.png)
感想:
书名为《显微镜下的大明》,不过在我看来,和黄册相关的这章节,说是“显微镜下”的,未免有些勉强了。如此卷帙浩繁、延续了近三百年的一个大数据系统,哪怕是算上它后期的崩坏,也能称得上是人类档案史的一个奇迹。
马伯庸的文笔,不能单纯地用好或者不好来说,更贴切的词,应当说是收放自如。前面那么多叙述性的话,他能在客观的大基础上,做到冷峻与幽默并存。而在最后细数这黄册库的命运时,他的文笔又变得优美,优美中又带着怅惘。
“细小的尘埃缓缓落定在破旧的黄册封皮上,悄然累积,不再飘起。不知历经世事的它,如有灵智,是否会回想起那些年在后湖黄册库的日子。”
听着耳机里《痴情冢》悠悠的旋律,不禁让人感叹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历史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誊抄在册子上,经过千百年的风雪,也不过是一串串白纸黑字的姓名罢了。水淹风吹,日晒虫蛀,当这一页页脆纸化为粉尘时,他们,也就再不会被任何人记起了。
读罢掩卷,只感觉天地之广阔,宇宙之浩渺,却又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会为任何一个个体的存在与消亡留下一滴眼泪。
至此,方能从心底体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读历史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过于以自己为中心,恰会在遭遇不顺心时陷入一种悲哀与虚无之中。而读历史,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天道恢恢而自身渺渺,对个人得失也就可以用一种更淡泊的心态和方式去面对了。
拆书章节
运动、武术与饮食
4000跳绳。明天有雨跳绳,没雨跑步。
千日桩功:44/1000;时长:14分37秒。
午餐食堂,晚餐老阿爸的外卖,荤素搭配,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