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漫笔——人间世(十二)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我们来看这个寓言最后一段话。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用“虚室”譬喻心,让内心保持空虚寂静,无欲无为,这个“阕”,解作“关门”,要及时关好心门。事来则应,事过则忘,这样的工夫,就叫做“虚”。
有了这种冲虚的工夫,吉祥便莅止于我们。心里欲望越少,烦恼也就越发减轻,昼夜六时都能安处于吉祥,心不颠倒,无有挂碍,亦无有恐怖,所谓的心安理得。
如果说心仍旧跟着境界跑,到处奔驰,身体端坐在蒲团上,而心不在焉,谓之“坐驰”。“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这是佛家反闻闻自性的法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加上这个意识,是六个“贼”,六根习惯于向外攀缘,看到美色,吃到美食,意根又执取不舍。麻烦就出在这个意上,它是前面五根的指挥官,一切心理活动都是意识所起的作用。贪嗔痴等烦恼,都是从意识的分别执着当中产生的,所以,修行必须要转识成智,要从我们这个心意识上下功夫。
能够把六根收束回来,把心放在腔子里,“知止其所不知”,就有了定的工夫,做到一心不乱,如如不动,这些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却是非常难得。
为什么古人讲“德重鬼神钦”?只因为我们用真诚心、质直心、广大平等的慈悲心来应物待人,所以感召了众生。既然“鬼神来舍”,人自然也能够被感动。
我们待人够不够真诚,心到底是正直还是纡曲,这是骗不了人的,所谓相由心生,我们的言行都暴露出来了。修行就是要去掉私欲,把自私自利转成天下为公,真能做到无我,人生就会减少太多的负累。
“是万物之化也”,万物都是无心自然,生生灭灭并不抗拒,只是随顺而已。因此,道家哲学讲求无为之治,像是禹舜这样的帝王,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原则,将天下治理的太平无事,而在禹舜以前的人君,比如伏羲氏和几蘧,这两位君主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文字出现,他们只是凭借自然无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以上讲的都是心斋的作用,心斋的关键便是“虚”,人只要能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少欲知足,见素抱朴,就可以无忧无过,安度此生。这个“散焉者”,指的是普通人。人人都可以做得到,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回头。能把散乱的心收束,制心一处,没有办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