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手工艺·传播

人文巨匠甘而可大师的“漆”彩人生

2019-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GT建筑科技

/ GT建筑科技 /

犀皮漆匠人 

犀皮漆,徽州当地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而且是唯一失传的技艺。此技法起于唐朝,流行于南宋时期,却失传于现代。

安徽犀皮漆不描、不刻、不画,却将变幻莫测的纹理深藏于大漆之中。誓为中国漆器正名的甘而可,用一年时间制作,历经无数次上漆和打磨。最终,所有的美在浴水而出的一刹那呈现和定格,仿佛一场为期一年的豪赌。

2017年6月6日,#了不起的匠人#在网上发布了一段中华漆器复兴罗曼史的纪录片后,引发众媒体大号广泛关注并转发,网友纷纷表示膜拜惊叹:徽州漆器,惊艳世界之美!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徽州漆器!

这位徽州大叔便也瞬间红遍全国,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甘而可。

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漆器,应该可以做好。  --甘而可


1  毅然,转行

Part  one

甘而可,也不是一开始就做好准备的。

甘而可初中毕业后开始学做木工,同时还学习绘画、雕刻。1979年,他进入安徽屯溪漆器工艺厂,1985年又被调往屯溪工艺美术所,在这里他开始接触脱胎漆器。

这些经历为他接下来投身于犀皮漆工艺奠定了基础。

漆器,起源中国,却兴盛于日本。

盛唐时期,漆器工艺传到日本后备受推崇,并被日本人发扬光大。日本还被西方誉为“漆器艺术的国度”,与中国的china一样,日本的英文国名japan,最原始的翻译就是漆器。

作为漆器的起源,中国漆器文化博大精深,只可惜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工艺逐渐没落。

眼看着我们的文化艺术被别的国家发扬光大,甘而可在心底暗自发誓:“我就要做最好的漆器。

选择很重要,就是一路走去,绝不回头。

1999年,为了做“最好的漆器”,不惑之年的甘而可关掉了原本收入颇丰的古董店,转身投入到犀皮漆工艺的研究与制作上,这项事业并不能带来良好的收入,相反需要大量投入的时间、精力与财力。

这项工艺没有样本可以观看,有的只是书上对它寥寥数语的记载,甘而可甚至不知道能否走通这条道路,但是他说:“选择很重要,就是一路走去,绝不回头。”

他没有选择大家所热衷的,追逐的热门,而是选择了一项难度颇大,且孤独的道路——犀皮漆。

2  三十年,功成

Part two

甘而可用十年木工打基础,十年工作学技术,十年下海炼心态,懂绘画、善木工、会雕刻、精设计。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成就了他。

他说“不做这行还做什么呢?也不想徽州漆器后继无人。”

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他使犀皮漆、漆砂砚(一种以漆器制作而成的砚台)恢复新生,并重新焕发出活力,因此被评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2011年,甘而可的漆器作品《红金菠萝漆大圆盒》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他的艺术之路,正是对质朴、坚韧的工匠精神的践行与诠释。

🔼《红金菠萝漆大圆盒》

他用十年的时间恢复失传的犀皮漆技艺,他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日本漆艺师对他俯首称赞,他想让中国漆器重登东方舞台,

15岁开始做手艺,凭悟性入门,甘而可恢复犀皮漆技艺30年初心不改。他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用一己之力创作惊世骇俗的作品,他要让世界知道最好的漆器在中国。

对甘而可来说,“你今天做不了最好,没关系的,还有明天;明天做不了最好,也没有关系,还有后天,甚至是一辈子。只要你坚持做下去,最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一生做一件事情,应该可以做好的。”这句话,也许就是他“匠心”之所在了!

3  制艺,解密

Part three

犀皮漆器,慢工出细活,今生换千年。

犀皮漆徽州当地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南宋时期,犀皮漆的漆器就作为贡品,为皇家所御用。平常人家一件难求,各代工匠更是将犀皮漆复杂的制作工艺,视为不传秘法。

人们关注漆器,多关注漆器表面的髹饰工艺,因为这是最显而易见、最吸引人的。

好的东西从头到尾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完美,这是甘而可的信念,要做就要从最基本的漆器胎骨做起。做一件漆器,完完整整的步骤,需要至少耗费一年的功夫。

制作漆器需要十二个步骤。第一步画稿,大小、形状、花纹、需要的材质,都要反复思考,一遍一遍画稿。

第二步拉石膏坯。将调好的石膏均匀覆在稻草上,再细心的拉坯,直至制作成便于调整的石膏模型。

漆器做胎用得最多的是木胎、其他陶胎、金属,金属胎和皮胎也有。为了让胎骨坚固,一般选用老楠木或者老银杏的木,细腻坚固,不易变形。

第三步修坯。通常要把石膏模型放在显眼的地方,多看几次,不满意就再改,直到在不经意看到时会有心里一动的感觉,这个模型就确定了。

第四步调漆。用传统古瓦片烧制碾磨而成的粉末,与大漆调和后制成的漆灰粘性最强,有助于胎骨的稳固。

甘而可从最开始买漆、榨漆、过滤漆时,曾连着一个星期都在和漆打交道。原本还庆幸自己没有因漆过敏,是一块天生做漆的料。

可好景不长,过了半个月,他就浑身发痒,长满了生漆疮,每天把韭菜汁抹在身上才康复。

🔼 调漆

调好漆后,将漆灰一层层刷在石膏胎上,这是第五步批。再用极具韧性的苎麻织成的夏布,压实在胎骨上,则是第六步裱布。

一件胎骨的完成需要反复进行批灰裱布,将漆灰填充到夏布的空隙中,每批一次就要等待胎体阴干,再重复进行这道工序,每一次都要花上数月的时间。

批灰裱布反复积累,达到想要的厚度,第七步就要进行脱胎。把胎骨里面的绳子抽掉,把石膏挖掉,剩下一个完全由漆、夏布、漆灰组成的胎骨,可以千年不腐。

🔼 裱布

第八步要在胎骨上制作出的凹凸纹理,叫做“埝”,打埝是制作犀皮漆的关键。

埝的形状、走势、高低决定了最终的花纹,这就是犀皮漆器不刻不画不描,却能形成精美纹理的奥秘所在。

传统的犀皮漆多用黄、赤、黑三色制作出的漆器颜色沉闷,甘而可直接使用最明亮的金箔代替黄色色漆,自创出流金溢彩的金斑犀皮漆,这是制作犀皮漆的第九步贴金。

🔼 打埝 🔼 贴金箔

第十步髹色漆。漆需要反复涂40遍,每刷一遍需要彻底阴干,才能继续下一次。

漆干后,就是最考验人的第十一步——打磨。四层漆加起来只勉强够一张纸的厚度,打磨过了,犀皮漆的纹理就没有了,等于一件废品。

所以需要甘而可在这毫厘之间反复摩挲。凡是打埝的凸起处,打磨的地方就会显现出金色的漆圈,层次分明,致密流动。

🔼 上漆 🔼 打磨

漆器制作的最后步骤,是要在漆面进行抛光。甘而可追求的是漆面光亮照人、又不可以有任何划痕的光亮感,这在之前的漆器中从未有过。

因此,他坚持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最后的抛光。他说:“唯有手掌的肌肤与经验能感应漆面推光的温度与频率,方能形成细腻、晶莹的表面质感。”

🔼 抛光

从反复尝试,到恢复犀皮漆工艺,做出第一件满意的作品,甘而可用了10年。2011年,甘而可制作的犀皮漆作品《红金菠萝漆大圆盒》,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6年甘而可作品《绿金斑犀皮漆天球瓶》、《唐氏鹿角砂八棱净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17年蒋琼耳设计、甘而可制作作品 “如园”——《红金斑犀皮漆天地盖盒》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4  简单,如一

Part four

“漆器和被漆漆过的东西是两码事。漆器是一种成‘器’的东西,是我们常常说一个人能成大器的那个‘器’。”甘而可如是说。 “如胶似漆” 。

黄山屯溪黎阳老街,远离喧嚣和浮华,自有一股古朴雅致的禅意。漆艺大师甘而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室就坐落于此。

一楼明亮的大厅陈列着他的漆器作品,有热烈的红金斑犀皮漆碗、沉静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绚烂的流彩漆茶罐和古雅的鹿角砂香炉。如果有陌生人好奇地进来参观,甘而可又碰巧在楼下,他就会友好地向来人介绍漆器。

年过六旬的他穿着整洁的白色衬衣,间杂有白发的头发一丝不乱,叙述有条不紊,语调从容温和,像一个安静的读书人。

只有指甲透露出不一样的信息,他的指甲缝里沾上了黑色的漆灰,那是刚刚动完手的痕迹。

他看中做事做人的“度”,也看中“温润如玉”的信条。

生活中的甘而可,在身边人看来,对待工艺的要求极为严苛而没有丝毫放松,但他向来举止温和,言行有度,不向人发火也很少着急,颇有君子之风——打磨自己的性情,也正像打磨一件心爱的漆器一样。

5   传承,长久

Part five

一件完美的作品不是用手而是用心去完成的,这样的作品才能立得住,传得下。他的作品只为那些酷爱中国传统工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定制,为中国制造、为工匠精神、为流芳百世而打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高层次的专家,他的活动应酬多了,但依旧低调淡然,对自已的技艺他并不秘而不宣,而是活跃在大学讲堂上,电视网络媒体上,向人们宣传展示古老而又神秘的传统技艺。

为了更好的传承徽州漆器工艺,甘而可带了7名学生,现在他们已经能独立操作,并灵活运用各种漆艺制作技法,可以协助甘而可制作漆器。但即便如此,一年也只能做十几二十件。

🔼 甘而可女儿甘菲

甘而可的女儿甘菲于复旦大学毕业后,致力于推广父亲的漆器,这就是传承的最好模样吧!

“一个人的成就只能形成一座高峰,只有更多的人成功了,才能成就出一片漆器艺术的高原。”他说。


只要你坚持做一件事情,并且做下去,总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

一生做一件事情,应该可以做好的。

与你共勉。

-End-

公众号|GT建筑科技

工作室|同尘德尔菲

微博号|@同尘设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