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仁慈忠义的认知和理解
什么是德
德在甲骨文中的字体结构是四目凝视前方,心意专注合一,沿着笔直道路,坚定行进,义无反顾。德字出现最早出现在《道德经》的文章里,属于老子思想的组成部分。德就是事物和生物遵循大道的行为。其中包含了坚定,重复和持久的特征,可以用程度,广度和密度进行衡量,检查和评价。
如何积德?
凡人能够做到:生活作息很有规律,行动轨迹十分正常,行为活动非常规矩,就应该算作有德之人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为欲望所动,不被利益所扰,都是具备常德之人。动物和植物都是具备常德之物,虽有生存的渴望,繁殖的要求,但基本上都是顺其自然,适其环境,循规蹈矩,自然而然。
愚猜想老子认为:人们的德行和德性主要体现在遵循大道,信奉天理方面。自然而然和顺其自然才是大德,无欲不求和无为不作才是高德,福祸坦然和利害释然才是美德。为而不恃,生而不有,作而不辞,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民主和共和的体制中,法律和规则代表了多数国民的观念和利益,近似于大道和天理,所以遵纪守法就是好德,循规蹈矩也是好德,尽职尽责更是好德。
德和善,仁,慈,忠,义分属不同的概念和范畴。也是评价它们的尺度和标准。偶尔表现出擅长于,会同情,有仁慈,尽忠义,做好事,尽管很好,但不算有德,因为只有能够做到重复地,持久地和坚定地具备这些行为,才算有德,如果作用足够大,范围足够广,价值足够多,就能算作大德。
人类具有意识和智慧,所以有能力纵欲豪情,逐渐变成了欲壑难填,贪欲不断的物种;从此进化和培养出了四种规范和准则,现代汉语居然称之为道德。
什么是仁?
仁是同情和共情他人的感觉和行为;比如感同身受就是仁,同甘共苦也是仁,同心同德更是仁。
强调仁的思想就要分敌我,内外和亲疏,以宗亲,血缘和文化等为纽带,为标准,为界限。同仁者吃亏是福,助人为乐,不分彼此,天下一家。
但却严重妨碍司法公正,利益取舍和奖勤罚懒,特别是任人唯亲,结党营私,更是腐朽组织,败坏机构的首恶。仁治思想在农耕时代,也曾大放光彩,可以方便和高效地处理人际关系,但在商品经济,非常腐败和堕落并阻碍社会正义和发展。
什么是慈?
慈是关怀和照顾对方的心意和行为;比如父母的爱护都是慈,帮助照顾也是慈,原谅宽恕更是慈。
强调慈的文化就是仁慈和悲悯的心态。本意是强者照顾弱小的姿态。但实际都是长辈溺爱小孩的行为。结果就是娇生惯养,姑息养奸,反目成仇,咎由自取。信佛的人多数高喊慈悲,经常放生,但都是为了自己的来世不再轮回。而在家庭和亲属的慈,必须要用孝作为回报,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什么是忠?
忠是信奉和支持他人的信念和责任;比如惟命是从就是忠,赴汤蹈火也是忠,至死不渝更是忠。
强调忠的信条就是无私奉献,忠贞不二和永不背叛的行为。这是官僚对君主的准则,民众对国王的责任。原理就是得君之赏,必须尽忠,受国之利,应该效力。不杀都是皇恩浩荡,没死就是王权的恩赐。这个信条主要用于对付叛匪和外敌,绑架所有官僚和民众维护王朝统治。在家国一体,君王一身的封建社会,忠诚于君王是准则,效力王朝是责任。但在共和制度下,忠于宪法还是忠于国君,效力组织还是效力领导,就成了十分纠结和混沌的问题。王朝更迭的时候咋办?政权交替的情形咋办?
什么是义?
义是回报和答谢他人的仇恨或恩情,比如知恩图报就是义,报仇雪恨也是义,偿还履约更是义。
强调义的习俗源自江湖民间,义务就是应该偿还的债务,就是需要报答的恩典,必须回报的情谊。知恩图报就是义气,报恩复仇就是仗义。施恩是行侠仗义,报恩是履行义务。在凶险的,愚昧的和野蛮的时代,这是最好的社会契约。但问题是没有正义和公平,是否和对错。有钱就是爹,有奶便是娘。结拜兄弟是不问是非曲直的,不讲道理和法律的,只要兄弟有难,哥们挺胸而出。及扰乱是非,也践踏法律,在文明社会中,义气只是江湖之术,黑帮之技而已。
所以仁慈和忠义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欲念,都是人际关系的种类,方式和规范;都是传统,文化和习惯的表现形式,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尊则的核心内容,更是判断是非,对错和好坏的方面和条件。作为文化传统在生活中根深蒂固,作为习俗惯例在交往中普遍存在。但在文明的现代社会,仁,慈,忠,义等观念和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和规则的约束,控制和管理。也要在信仰和主义面前退避三舍;还要在利益和荣誉面前权衡纠结。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又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礼者忠信薄而乱之首也”意思是说:崇尚礼节,礼仪和礼物的人,不用搭理,直接振臂抛弃掉吧,因为,注重礼数之徒,都是忠义不足,诚信稀少之流,更是制造祸乱的首要因素。为啥?自己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