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疙瘩
上周六中午,冰箱冷冻室里最后一份面疙瘩被我吃完了,面疙瘩是小姑自己做了送给我的。小姑做面食的手艺好,面疙瘩匀称光滑,只要稍微煮一下,放些蔬菜和肉圆,一份简便的健康午餐就OK了。
周日中午,我纠结着吃啥午餐,面疙瘩被消耗光了,还有一点荞麦挂面和馄饨,好像都不太想吃。要不,自己来做面疙瘩?我应该是行动派,想到了就立马付诸行动。
我从来没做过面疙瘩,又不想麻烦小姑和我爸,我爸也是做leikui(家乡做法,与小姑不同做法的面疙瘩)的高手。最快捷的就是看“下厨房”APP,想做啥吃的,这上面都能给你各种做法。
我搜索了两种面疙瘩的做法,第一种简单,类似于我爸做的leikui。拿出面粉,家里只有荞麦面粉,加水调匀至能拉起湿面粉。将水烧开,对着开水,轻倒湿面粉,然后用筷子夹断往水里落的面粉,形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面疙瘩在开水里翻滚,面粉都进入水里,我再放入盐等调味料,接着放几颗肉圆,放小青菜,煮熟后就可以吃了。荞麦粉的黏性不如小麦粉,面疙瘩汤上飘着荞麦粉,混混沌沌的,不过味道还可以,荞麦疙瘩越嚼越香。这么做面疙瘩简单,但夹面粉下锅时最好用长一点的筷子,普通筷子太短,离锅近了,容易被蒸汽烫到手。
吃过面疙瘩,我开始折腾第二种做法,第二种面疙瘩也叫面鱼。APP上推荐的是用土豆蒸熟了,混上面粉做面鱼。
我去拿土豆的时候,发现放土豆的筐里还有一根山药和一个被遗忘的紫薯。于是我将它们三个都取出,洗净,刨皮,切片,上蒸锅蒸熟,晾凉,捣成泥,紫薯的颜色是深紫色,与土豆、山药混合之后,变成了藕荷色,还挺好看的,可惜那时候我只顾做,忘了拍照了。混合泥里加入深色的荞麦粉进行糅合,色彩又发生了变化,成了带雪花的深褐色。
最累的就是揉面了,看着混合泥似乎是干的,结果水分超足,面粉放了一次又一次,面团还是粘手,眼看着要成团时,突发奇想,鸡蛋能增加荞麦粉黏性,就去打了个鸡蛋在面团里,黏性有了,水分更大了,没办法,继续加入荞麦粉。我就揉会面,加会粉,再揉再加,从小盆换到大盆里揉,一直揉到面团接近光滑成团不粘盆。我去称了一下面团,将近一公斤。让面团醒一醒,我也休息会,这两条手臂太累了。
醒好面团,将面团切了一大半,放面板上揉成一块大饼,切成条,再切成小方块,手上沾点荞麦粉,拿起小放块,在手心里轻轻揉一揉,就成了中间粗两头细的小鱼面。
剩下的一小半面团,我稍微揉搓成长圆形,用厨房剪刀剪成一小条一小条的面疙瘩,形状不如小鱼面好看,因而没有将面团全部剪光,剩了一小团留着。
最后一步,将面疙瘩放开水里烫熟了捞出,放盆里晾凉,忍不住尝了一个,好吃,荞麦粉味道中带着一点点的紫薯味,土豆和山药的味道被荞麦粉盖住了,尝不出来。
这么多面疙瘩冷却之后,我用小的食品袋分装好,放入冰箱冷冻室。一个人在家时,取出一袋,放点荤菜和蔬菜,就是一顿美味的午餐或晚餐,比起外卖,干净方便又健康。
还剩了一点面团,我将它们做成了小饼,用煎锅煎熟,上口有点粗粒子,但越嚼越香,满嘴的荞麦粉香。豆爸回来之后,不喜欢吃。剩下的小饼都成了我第二天的早餐。
面疙瘩是新的尝试,新的体验,新的味道。自己动手做吃的,累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