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职业教育,家长买账吗!
昨天早上刚发了一篇文章《录取率这么高,怎么还有那么多孩子上不了大学?》就有朋友提醒:国务院有文件,普高与职高比例半对半,各地不敢突破这个比例,会有人检查这个比例的。
我上网查了一下,大致确实如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官网上,几乎每年都会有《关于做好某年度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这样的文件。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多次谈到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容。
“完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强化地市级人民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根据城镇化和产业布局调整完善职业学校布局,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鼓励产业经济发达地区做好县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规划。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产业集聚区布局。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好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学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着力建设一批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领域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形成国家重点行业都有骨干职业学校支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格局,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分类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项目,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实习实训条件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按照鼓励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支持东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加强对口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形式,提升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水平。”
“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线,支持100所左右高等职业学校和1000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改善基本办学和实习实训条件,强化国家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重点提升学校服务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职工教育培训等能力,建成一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水平职业学校。
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推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完善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制度,统筹职业学校教学体系和竞赛体系,建立健全大国工匠优秀后备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制度。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让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技能可以通过不断深造得到发展。”
目前对于高中和职业教育安排的比例大致是55:45,因此考上高中基本上能保证考上大学不是虚言。
有一个网友是这样认为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是仅靠大学生的,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最急需的并不是大学生,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以说,如果说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上不去,中国就永远也成不了制造业强国,因此,未来国家需要着重加强的恰恰是中职教育,而不是普高教育。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制造业强国,每年都有超过50%的学生去中职,毕业后到企业从事制造业,正是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成就了德、日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他说得没有错,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因为职业教育在很多人的眼中“低人一等”,所有的好工作,特别是公务员都需要孩子有高等教育的背景,而且对毕业学校的要求还很高。
不光是德国和日本,其他发达国家大体也是这样。因为平等的观念不仅仅深入人心,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收入不一定比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更高,尤其是公务人员的工资是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
记得看过一个报道,说英国科学院的一个化学家辞职改行当了一个水电工,因为水电工的收入比他当化学家的收入高多了。在“高新养廉”形势下,在抨击“研究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氛围中,中国依然在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所以在大环境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要求家长和孩子主动接受职业教育是很困难的。
因此,在大家都将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初始目标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脱颖而出就是大家面临的共性问题,尤其是男孩子发蒙较女孩子晚,怎么样启发孩子走上自我学习的路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我们都知道急功近利不好、弯道超车违章,也知道填鸭式的教育不但会伤害孩子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破坏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产生逆反,可是这又是提升短期成绩的灵丹妙药。
让自己的孩子考出一个好成绩是家长的心愿,让自己教的孩子考出好成绩是老师的心愿,让学校的孩子考出好成绩是学校的心愿,让地区的孩子考出好成绩是教育部门的心愿。从表面上看,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在某个层面上又是不同的。地区、学校、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好成绩是不一样的,家长关注的是个体的成绩,而其他关注的则是整体的成绩。
所以我们知道,一些家长的微信群已经成了“宫斗群”,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更加优秀的那一个。
在群体焦虑、茫然、无助的环境下,哪一个家长能够冷静、独立思考,他的孩子就能胜出。
教育没有一个可以照搬照抄的方法,但有其内在的规律。做好教育最基本的就是帮助孩子平衡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结合家庭的环境和条件,发现、挖掘孩子的天赋和特长,引导孩子走上自我成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