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游学踩点之二:经界遗踪(大同)
学术周:2019 黄河之旅踩点之02
经界遗踪:大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7879/382b1cc3e9017ad7.png)
第一次到大同。
之前对于大同的印象,仅限于是九边重镇,有云冈石窟,多是从史书或小说中中北方战事中有所了解。行前略做功课:大同地处晋北,在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到了大同就意味着来到了中国的第二级阶梯。到了后看了下海拔,1000多点,果然上了阶梯了。
晚上在酒店做点准备。
云中何处?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因为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及“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印象太深,所以仔细研究了下,发现云中竟有许多变迁。
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首设云中郡;王莽时期改云中为受降城。北周将云中县设置在今大同市。隋改云中为忻州定襄,唐开元时又复置云州。宋辽际改为大同府。而唐之后,云中作为行政区名就不再存在了。那么云中何处?
云中在内蒙古托克托、大同、定襄(忻州)这片土地上变迁,但都是在晋蒙北疆。
汉塞乎?胡天乎?
大同名字来的较晚,但仅从云中的名字来看,并非汉家腹地。因为对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特质非常关注,所以对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尤为关注。
林胡、娄烦、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与华夏族/汉族交替统治或争夺着这片土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同既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之地,也是文明、文化、民族的交汇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北京也有这样的特点。
谁决定了汉塞与胡天?
那么谁决定了汉塞与胡天?又仔细看了看大同的气候特点,大同年降水量在400~500mm之间。考虑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等,也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在分界线以南年的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就可以种植庄稼,在分界线以北的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则不适合庄稼的生长,只能种植牧草以游牧为生。所以边塞在此,也不言自明。
400毫米和800毫米这两条等降水量线,既是理解中国地理的枢纽之一,也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窍所在。
中国有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而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那么老天是如何决定的呢?其中之一便是分配降水和水资源!
影响农业社会人类聚落选址和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就是:农业主要看水和耕地;手工业则看原料和资源;商贸则看水陆交通;军事则看安全条件;
回头来看,这一路走过或是要走的地方似乎都能体现出上面的原则来。真是幸运!
大同的今与古
五大馆与新大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7879/fd88ca1f35ff2979.png)
第二天开车先去“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博物馆坐落在城市东边御东新区的五大场馆区。五座造型别致的建筑意欲成为大同的新地标,分别是大同博物馆、大同美术馆、大同图书馆、大同大剧院和大同体育中心组成的“大同五大馆”。这时当年主政大同的耿市长打造“新大同”的“大略”之一。(另一个气魄更大,大同古城复建!)
五大馆设计者都是国际知名的大咖建筑师,每一个建筑的设计理念也都很有道理。不过都造型前卫、而且很紧密的聚集在一块地方,显得很不搭调,成了“中国成为先锋建筑师的试验场”说法的注脚之一。
然而更重要的作为公共建筑, 虽然气势恢宏,但确实不算平易近人。这并不是一个充满互动的市民空间。城市规划师冯果川说过:
“在中国,公共建筑有一个标准的语法,这个语法就是建筑一定要有一张脸,然后你必须跟建筑保持一个距离来欣赏这张脸。这个规矩背后有什么呢?因为这个建筑是在宣示一种权力的力量,所以这张脸是精心设计过,来展示这种力量的。前面没有广场,也没有一个正立面,我们称之为一个‘不要脸’的建筑。”
而中国目前很多的公共建筑占据了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些位置,但却闲置和浪费大量的资源,还占据着空间。市民的尴尬在于,他们生活在一个政府部门的城市、开发商的城市、甲方的城市,而不是属于市民的城市。
博物馆中的古大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7879/135253a3006a69be.png)
大同博物馆也是“最现代的建筑”中展示“古老的大同”。博物馆由崔恺设计的,“建筑形态与龙文化和石窟文化相结合,与大同火山群的典型地貌特征相暗合,体现了‘胡汉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
认可建筑设计理念。不过从参访体验来看,感觉不是特别好。一个是导览设计,感觉对访客动线设计太一厢情愿。而是休息和交流空间不足。这一点真的比不上山西博物院。不过里面的多媒体互动屏,让小朋友玩了一阵子答题游戏,还是给好评。
博物馆的布展设计正好呼应了大同历史的关键词:
-
沧桑代地
大同历史的文明序曲,即发生和演绎于“大同湖”和“桑干河”的沧桑岁月。 -
魏都平城
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
辽金西京
辽金大同,陪都重地,经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经营,大同成为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重要舞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京风貌。 -
明清重镇
明清重镇大同,经历过烽火连天、刀兵相接的惨烈战争,也参与了铸剑为犁、商贸交通的和睦往来,见证了富甲海内、汇通天下的晋商崛起。
“和”为中国
北魏故都,辽金西京,明清重镇!
何处云中?何为胡汉?何以中国?
战国赵武灵王学胡服骑射设云中,北魏拓跋珪身为鲜卑却学习汉家衣冠推进改革,建都平城。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云中锦书不再,也无需兵家必争。
古都也好,旧京也罢,大同的王气不再,华夷本难分,也难分古老的大同土地的胡汉归属。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形成的新大同,确实在碰撞与融合中诞生出来的。
山河王气归今代,
经界遗踪认古来。
大同的城墙恢复了,华严寺的辽金盛况也恢复了。我去看了,却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
附录说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7879/732725a02dacbd39.png)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主要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它同时也是我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7879/cc9fbde5337f4068.png)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是:青藏高原东南沿线-秦岭-淮河一线重合,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是水田和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和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及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大同的历史沿革
- 在早期中国(先秦),大同地区基本是游牧部落北狄(林胡、娄烦)的领地。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奋发图强之后,归入赵国。
- 秦汉时期,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魏晋时期,多为乌桓,鲜卑领地。
- 北魏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今和林格尔境内)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
-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这个前后开始营建云冈石窟。直到公元493年,北魏孝武文王拓跋宏(元宏)迁都洛阳。
- 隋唐时期,无论是叫做“马邑郡”,“雁门郡”,还是“云州”、“朔州”,大同地区都归属“汉族政权”
- 而辽金时期,大同(平城)则为西京,归属“少数民族政权”。
- 而之后的元明清,该地区烽烟频起,但各归中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