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最深的爱!
今天的“夜总会”,聊到了洞察和共情。
在最后的时刻,鼓起勇气分享了从我和七爷吵架这件事情当中发现的洞察,再次梳理了这大半年来我们频发的战争背后,那一层一层的看见:
第一层:吵架的诱因,表象,包括“你做的菜我不爱吃!”“家里这么乱,你都不收拾。”“你的工作该换了”
第二层:他的解读,生气的原因,“我觉得你对我的关心太少了,你不爱我。”“你并不关心这个家!”
背后的需要:被关心,被爱
第三层:我以为产生这些现象的真实原因-“生活习惯不同,对可口食物的重视和需要程度不同”“爱的表达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家庭分工的不同方式”等
第四层:其实,真正核心的影响要素是:价值观和态度,我们共同认可的生活样貌是怎样的?我们如何定义家?我们如何看待夫妻关系?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许,这背后还有第五层,甚至更多。但目前而言,先努力的在第四层能够达成共识,是我要练习的方向。
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跟七爷很多聊天,去更多了解他期待的生活图景,了解他一直耳濡目染的夫妻状态,了解他到底是怎么规划我们未来的家?甚至,包括他的亲朋好友们都是怎样生活的?
想到七爷常说的一句话:“那咱们来看看别人家是怎样的?”
当时的我,直接怼了回去。但也许,这个真的可以聊一聊。不是为了照搬别人,或者先入为主的认定“别人家的就是对的”,而是,通过他们,更好的了解七爷希望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也真的去试试按照他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会有怎么样的洞察。
在跟七爷聊天的过程里,很多次聊不下去,总会回到旧有的漩涡里去,或者聊到互相”说服对方“、证明“我是对的,错的是你!”
意识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会喊停,然后自由书写,帮助自己更深的觉察。但还是觉得,对七爷的共情做的不太够,需要多练习。
在共情的练习里,孩子真是特别好的练习对象,他们会给出很真实的回应。
在跟九儿的相处里,我常常会跟她核对我的感觉,向她求证。比如“你现在是不是有点儿**?”,或者“你是觉得难过吗?还是害怕?”
她起初不太明白这些情绪词所代表的含义,我会加上一些行为或是原因的描述,来帮她理解,比如
“打翻了饭碗,你是不是很害怕?害怕妈妈会生气,也害怕妈妈觉得你浪费粮食不让你吃饭?”
或者“因为妈妈不同意你继续看动画片,所以你很生气,才要把妈妈推走。你还没看够,想继续看一会儿,是吗?”
久而久之,九儿也常常这样跟我沟通。看我表情不太好,她会跑过来问:”妈妈,你是不是很生气?“
有次,我跟七爷吵架,我委屈的哭了,她跑过来抱着我说:"妈妈,你是不是很难过?”
我说:“是的,妈妈很难过,也觉得有点儿委屈。觉得妈妈的付出和改变你爸爸没有看到”。
九儿立刻抱住我,还拍了拍的我的后背说:“哦,可怜的妈妈,你都难过了。不哭不哭。爸爸做的可真不好!”
听到这些,我立刻破涕为笑了。
对这个小人儿,充满了深深的感恩。她是那么纯净的一个灵魂,是上天派来对我的救赎。
写到这儿,再来看自己的共情练习之路,大致是有下列几个步骤:
1)核对。当自己有了一个感受,不隐瞒,立刻跟对方核对。因为,那有可能真的只是你的感受。
2)澄清。无论双方的感受是否一致,都继续追问:“是什么让你有了这个感受?”。也真诚的跟对方分享“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3)需求共识。了解对方真实的需要是什么?如果能够满足,当然好。即便不能够满足,也让对方感受到被看见。
4)行动。带着先前的共识,尽力去行动,向着双方都希望的方向努力。
群里的小伙伴,聊到共情路上的几个坑:是“验证”而非“共情”;“说服别人”;归责,区分对错;
这些坑,我都不止一次的跳进去过。
也有小伙伴提到了,在共情这件事上,天分占很重要的原因。
作为一个努力型选手,可以自动忽略天分所带来的影响了。
要多练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