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苦难作舟,眼泪成帆,坚忍为桨,悲怆划过生命之长河。
![](https://img.haomeiwen.com/i7151407/7dd5eefcab6fa9c9.jpg)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此作品获奖无数,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发行,并被改编成话剧,电影及电视剧。自出版20多年来,依然广受好评,热度不减。
《活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本来是个纨绔子弟,但是嗜赌如命,最终输掉了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在母亲病重时去城里找郎中被国民党抓去打仗,几经波折回到家中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养大一对儿女,然而悲惨的命运再次降临到福贵身上,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相继死去,剩下老人和一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但是老人依然活着,仿佛比往日活得更加洒脱与坚强。
小说以福贵的口吻和第一人称来叙述,作者的笔调平实无华,不加雕琢,全凭说话的语气来描述,但是极富力量和深度,他的文字接地气而且极具时代感和画面感的,他笔下的生活充满着泥土气息,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活。
余华将福贵这一生所受尽的磨难埋在时代的变迁中,让整个故事戏剧且真实,他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历经了国共内战,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革命,中国60年来发生的灾难都一并发生在福贵身上,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活着比死去需要更大的勇气,但是他不向命运低头,顽强不屈地活了下来。
福贵是从输光家产后开始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福贵爹把房子和一百亩地抵押卖掉换了钱让其挑去还债,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都要散架了,他想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此刻他才明白他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就是要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他却在半年内输得精光。福贵娘鼓励他的话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他深深知道接下来一家人要跟着他过苦日子了。
福贵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是去城里请郎中给母亲看病,结果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福贵说,“一个来月在枪炮里混下来后,我倒不怎么怕死,只是觉得自己这么死得不明不白实在是冤,我娘和家珍都不知道我死在何处。” 当危难在即,战友春生却说想吃大饼,知道死亡是注定的事实,反而对死亡没有太多的畏惧和担忧,死亡前唯一能得到的满足,竟然是吃上大饼,不禁让人心酸,人一遇到涉及生死的问题时,就要求的少了,所有的欲望都会变得宽容。在那个差点死于战火的年代,能活下来就是运气了。
福贵第三个命运的转折点是解放军俘虏了他们,被问到愿意参军还是愿意回家时,他选择回家,然而与他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春生选择跟随解放军,成了后来的县长。这一路来他觉得只要活着,只要能跟家人在一起,再穷都不怕,从家道中落到妻子被丈人接走,他深深体会到家的含义,体会到活着的幸福,没有哪一刻比现在这样更让他想家。对解放军的救命之恩记心上,腿却迈向回家的路。
这是一部读了让人潸然泪下的小说,叹息主人公命运多舛的同时,以及佩服他们对抗不公命运的坚忍,同时感怀于他们之间流露的善意和温情。如果不是灾难如此垂青于这一家人,他们原本是可以活得很幸福很美好的。只是苦涩的味道盖过了生活中原本的甜,只能慢慢品味,细细咀嚼。
家珍是福贵眼中最好的女人。当怀孕的她得知丈夫在城里花花绿绿之事后默不作声的给他炒了四样蔬菜,每一样菜吃到下面都是一片猪肉,暗示他,女人看上去都不同,但是下面都是一样的。由此看出她的豁达和智慧。怀着八个月的身孕去赌场下跪求丈夫回来那一幕尤为心酸,被丈夫命人撵走,独自步行十多公里回家没有一句怨言,只有隐忍,在父权夫权的封建时代被认为是贤惠温柔和体贴。自己得了软骨病还要去干活,一双儿女死后她表现出来的勤劳和坚强让人感动落泪。这个家庭被折磨得不成样子,这个女人依然坚强地活着,唯一的愿望只是每年都能给丈夫做新鞋子。儿子因为给县长春生的妻子抽血至死,春生把钱送来的时候,被家珍怒斥,由此看出她是个有骨气的女子,在那个物资金钱匮乏的年代,能不为其所动,确实是可歌可泣的,也是一个母亲对死去的儿子最大的告慰。
![](https://img.haomeiwen.com/i7151407/6c53364f0e9495d8.jpg)
福贵在讲述家珍的时候是一副淡定自如的表情,即便如此,我们从余华的笔触间亦能感受他对她深深的爱。
福贵爱女儿凤霞,可是在那个米饭是奢侈的年代,为了让儿子读书不得不把女儿送出去,女儿跑回来再次被他送走的时候,路上给女儿揉腿,那一瞬间便再也舍不得,咬牙说,就算饿死,也要一家人在一起。是啊,一家人在一起,就有希望。
福贵爱儿子有庆,虽然儿子经常被打骂,他上学来回跑五十公里,鞋子跑废,然而儿子为了不挨骂光着脚丫跑去学校,有次下大雪听到儿子光着脚在雪地里跑时发出的吧嗒吧嗒的声音,他心疼不已,不是儿子的错,是因为穷啊!儿子死后,他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再也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他说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福贵爱女婿二喜,凤霞死后,心疼女婿一个人带娃辛苦,他主动提出要自己带,女婿没舍得,留着儿子宛若妻子在身边。
福贵爱外孙苦根,女婿死后,爷孙俩相依为命,很珍惜眼前唯一的亲人 ,总也给他好的,以至于外孙爱吃豆,给他多吃致其撑死……
这是一部流淌着浓浓亲情,暖暖爱意的小说,虽然苦难也如影随形,当身边至亲一一离开的时候,能好好活着,实属不易。
“做人还是平常点儿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来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福贵的这番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也非常朴实,但细细品味,其实他“活着”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中,却又包含着生命里许多复杂的人生况味。
老年福贵历经困苦终于可以攒够了钱,在宰刀下买下了一头跟他一样老的牛,取名福贵,两个福贵相依度过余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7151407/74f70876f6278829.jpg)
余华用最平淡的语气结束小说,可是我们自始至终都没有看到过度华丽的辞藻过度夸张的修辞,没有矫揉造作的情节,只有最简单的语句通过福贵的口吻低声诉说这个时代的变迁对于这个家庭的生活影响,还有福贵一生的悲惨境遇。他的文字有着无穷的力量能慢慢沁入人心。
作者是这样解释“活着”的: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我看来《活着》不仅向我们讲述了对悲惨命运的乐观,自若的态度,也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那种最深厚、最顽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