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什么叫工匠精神?这是今天我脑海中的主题词。
儿子的鞋子不知怎么剐出了一个洞,我怕自己缝了不好看,就去街上找修鞋匠。从城南到城北,通过同事朋友打听,好容易找到了一个修鞋老人。可能因为城管原因,他的摊位摆在一个很不显眼的拐角处。
经过了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艰辛,我一看到修鞋老人,倍感欣慰。老人低着头,手里有一只鞋子,他熟练地穿针引线,全然不知身边谁来了谁走了。他身边坐着两个顾客,在排号吧。因为我上班时间紧张,我停下车跑上前,问“大叔,您几点下班?”老人抬头看了我一眼,“七点左右。”我趁机打量了一下老人,头发有些花白,古铜色的脸上有些许皱纹,但是面色红润,神采奕奕,不是我想象的那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我赶紧答应着“哦,那太好了!我上班时间到了,我把鞋子放这儿,您修好了,我五点下班来取。”老人这次没抬头,一边干活一边说“让我看看你的鞋子怎么了。”我怕耽误他时间,赶紧递过去,一边解释一边让老人看。老人并没有伸手接,而是直接说“你这鞋子,我不修,我怕修不好。”
“大叔,您就跑上几针就行,没事的!”
“那得贴补丁,打上补丁就不好看了还不如自己用针缝缝……”
“大叔,我不怕不好看,您给简单弄弄吧!”
“你不嫌弃,我也不修。不好看,我不干!”
早听说这位老人修鞋很认真而且很便宜,有时候小修小补都不要钱,但是我没想到他会如此认真!被拒绝了,我转身走的同时,我没有平时被拒绝的沮丧,而是从内心佩服老人的认真劲___宁愿不挣钱,也不能从自己手里走出来次品。原来,他把自己做的活计没有看成简简单单的修补,而是看成一种艺术吧!所以拿着对待艺术的心来对待每一件需要修补的鞋子。
胡适曾经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里面有一位“差不多”先生,他做什么事情但求差不多,也就是只求“及格”,以至于闹出很多笑话。这位修鞋老人正好与差不多先生相反,他不是将就差不多,而是追求完美。由小看大,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工匠精神。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