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人猿的原始状态——《葡萄牙的高山》读后记
《葡萄牙的高山》是我读过Yann Martel的第一本小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这个作家的了解是完全空白的,即使对名噪一时的《少年Pi》有所耳闻,也就在他的这本书里展现的故事确实吸引了我,促使我对他的其他作品产生了好奇。
这本书将三个发生在葡萄牙山区看似无关的故事连在一起,涵盖了四个主要人物:接连失去爱人儿子父亲的托马斯,妻子溺亡的欧赛比奥,丈夫突发死亡的玛利亚以及妻子去世后与猿为伍的彼特。这四个失去家人的人共同构成了这本书,在故事的后面,彼得在租下的房子里发现了装满欧赛比奥在玛利亚丈夫尸体取出的物件的箱子,村中流传着死去玛利亚死去的孩子是金童,而引申出来的这个死去的孩子暗示是被托马斯撞死(线索:呕吐物,伤口)揭示了三个故事的联系,将原本觉得散乱的这三个故事拼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除了这种故事拼接结构的巧妙设计,Martel在第一个故事中将神父记录的文字穿插于整个故事中,这种故事中又含故事的做法确实丰富了内容本身。
作者将这三个故事划为“无家可归”“归途”“家园”,按整个故事的线索来看是找猿(寻找的圣像被神父视为猿),发现猿(拉斐尔腹中解剖出),与猿为为伍(彼特和猿生活在一起),而猿在故事中是人类的起源,正好印证这为什么大家最后都倒着走,达尔文进化论中人由猿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直立人,这种倒着走本能的是回到最初,回到未进化前猿的原始状态,所以除了表现出失去家园的痛苦之外,另一层其实写的是回归自然的本我,这种本我是消除种族(黑奴)、是本能的发现自我(性爱的本能释放)、是对于孩子本能的爱(猩猩棕熊是拉斐尔对儿子的怀念)、是亲人间互相关照相互包容(彼特与奥多互挠)、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灭绝伊比利亚犀牛的发现)。这些情感都是人类出自本能产生的却被压抑了,而作者似乎想把这一切归咎于宗教,在第一个故事中托马斯扬言对神的惩罚,将十字架上的耶稣说成猿,第二个故事中受阿加莎的悬疑故事启发,神教人员对于有关耶稣记录的真实性的怀疑,第三个故事中村民由于玛利亚孩子伤口与十字架上的耶稣吻合而被奉为金童到后来却被彼特儿子揭示是被车撞的伤口,作者一次又一次把耶稣拉下神坛,当然这必会引来信徒的驳斥。
在结构与寓意之外,Martel对于语言的运用也是让人惊叹不绝,他将车子在公路上的前行比做将物品从桌布从堆满物品的桌子上撤走的变戏法,将好奇汽车而涌来的人群比作海浪,不仅是比喻的准确和形象,他把比喻运用地富有厚度层次,不仅表现了当时的状态,还把这种变化的过程表现出来。从情节上来看每个故事都是十分简单明晰并没有大起大落,但这并不影响故事的丰富程度,特别是在第二篇中欧赛比奥夫妻的对话中,语言流填充着情节,有种看一段迫使读者停下来思考一会儿的魅力。由于读的是译本所以在用词描述方面无法做出判断。
魔幻色彩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呕吐物在胃里的沸腾来表现托马斯的困境,集中体现在第二部分死去的妻子回到办公室与欧赛比奥对话,在医生解剖玛利亚丈夫的尸体时从身体里解剖出一箱子的物品后将妻子缝到丈夫的皮囊中,使读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情节的冲击打破常规。
不得不说作者突破了常规的写作方式,大胆地混合着独有的特点将一个简单却丰富的故事呈现给读者,单单就这种新奇感足以让人沉溺其中。在这绚烂的结构语言中却讲述着一个浅显的主题:回归原始回归家园,这种反差又为这个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