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用处
看完这段视频之后,自己内心的疑问,以及自己有些自己无法准确的表达的内容,全部释怀了。不仅释怀了,最重要的是当初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事情大概发生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认识了一个人,交流的还算顺畅,但总感觉哪里不对,最真实的感受就是——这个人防御感很强。
当遇到一个防御感很强的人时候,习惯的就会考虑,一定是经历过一些事情所以导致了有这样的防御,毕竟人的经历决定了她现在状态。
作为一个很坦诚的人,尤其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更愿意把话说在明面上,虽然为此会被定义成“不会说话”、“情商低”……各种标签,如果在与陌生人或者不熟悉的人交流的时候都拿出坦诚的态度,怎么能够遇到合适的人呢?
得到的答案是——社恐。如果换到几年前听到这样的话,还能理解,但有了经历之后,尤其是在读了心理学之后,对于这样的回答,更多的感受是——抵触,或者找借口。
随着经历的丰富,对于这样的说辞其实也习惯了,唯一的变化就是更加的坦诚,依旧是希望把话说在明面上,本来就是陌生人,或者不熟悉的人,说句拒绝的话其实也不过分,即便是熟人,拒绝也是坦诚交往的一个重要交流方式。
现在的人唯独没有勇气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因为害怕被指责、害怕被批判,所以找一些理由,认为这是婉转的表达,认为这是彼此留有余地,保全了彼此的颜面,其实这样活着,很累,也很痛苦,更加的消耗精力。
没错,当能够真正的了解一些基本、基础知识之后,发现曾经的做法是多么的无知,有成语叫——庸人自扰。
现在自己所看到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是自己认为这么做的是多么的聪明。没错,浮躁的社会、浮躁的环境已经迫使人们在快节奏下不断的提升自己,但忘记了有些事情,尤其是知识、常识是需要花时间、费精力去学习的,也只有将这些基础的东西夯实,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才能显得不那么累,不那么疲惫。
很不幸的是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耐下心来去学习了,更多的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问题在于没有基础是无法真正的驾驭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际庄为了提升街道,打造了各种各样的网红打卡地,尤其是背景的文字、图画,让人向往。更多的人是为了打卡而去,但很少有人去考虑里面的内涵,代表的意义,尤其是是否恰当,是否和谐。
每当看到街道的图文并茂,最大的感觉就是生搬硬套,简直就是拼凑在一起。本来就是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非要打造一座文化内涵丰富的场景,外在的是做到了,但没有内涵。最多就是一处打卡地,打完卡结束,仅此而已。
人们在旅游时总结出一个句极其经典的话——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就算旅游了,这算不算旅游相信每个人舒服不舒服,开心不开心,只有自己心里有判断,对于自己来说最多算“去过”,因为不了解,不清楚,没感受,最多听听导游的介绍,知道一些故事而已,其实如果自己能够耐下心来看看书,搜索一些信息,其实是一样的。
三年的时间转眼间就这么过去了,又有多少人真正的思考过这三年来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感悟了什么,也许最大的感受就是各种各样的不方便,不便捷,打破了原有的习惯,看到的是失去的,没有真正思考过从中能够学到什么,自己从中能够有什么长进,或许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也是最应该注意的地方。
对于自己来说,一年的时间最大的感悟就是,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坦诚,哪怕是不喜欢,不待见,只要把话说明白,讲清楚,坦然的面对,哪怕这样不被人喜欢,不受人待见,甚至被定义成异类,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自己活的坦荡、舒心,最起码能够睡个好觉。
心怀希望,向阳而生,活在当下,哪里有那么多的烦恼,生活的好坏是活出来的,不断的预想,假设,向往,这样的生活过不好,也活的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