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读《跑步穿过中关村》01
《跑步穿过中关村》是徐则臣的中篇小说,说实话,卓老师很早就推荐我看了,但是,我一直拖,拖字诀使用的炉火纯青。直到上周我才把它翻了出来,看了看。
徐则臣:
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居北京。著有《耶路撒冷》《午夜之门》《夜火车》《跑步穿过中关村》等。
2009年赴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做驻校作家。
2010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
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英、日、韩、意、蒙、荷、俄、西等多种语言。
《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耶路撒冷》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被评为“《亚洲周刊》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一名、“搜狐·中国文艺全球推介·年度小说”、“新浪读书年度十大好书”,获首届腾讯书院文学奖、第五届老舍文学奖、博库读书“春风榜”年度虚构类白银图书奖等。
作者曾获第四届春天文学奖、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具潜力新人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我其实很少写这种“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因为解读错误很容易误人子弟。但是不写吧,作品在我眼睛里看了就过去了,心底在那瞬间泛起的涟漪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所以我强逼自己写点什么。
也有因为之前上课,让补作业,我又不想抄作业,左右都差不多,看了很多同学的作业,发现自己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干脆另辟蹊径,重新选择文章完成作业。
当然,比之任性的是,我不用按时完成作业。嘿嘿。
同学们还是要认认真真完成卓老师布置的作业才行,否则我会扣分的。(冷漠无情脸ing)
言归正传,回到《跑步穿过中关村》这部作品来。
我出来啦。敦煌张开嘴想大喊,一个旋风在他跟前升起来,细密的沙尘冲进鼻子、眼睛和嘴里。小铁门在他身后咣地关上了。天上迷迷蒙蒙一片黄尘,太阳在尘土后面,像块打磨过的毛玻璃,一点都不刺眼。又有股旋风倾斜着向他走过来,敦煌闪身避开了。这就是沙尘暴。他在里面就听说了。这几天他们除了说他要出去的事,就是沙尘暴。敦煌在里面也看见沙尘扬起来,看见窗户上和台阶上落了一层黄粉,但那地方毕竟小,弄不出多大动静。他真想回去对那一群老菜帮子说,要知道什么是沙尘暴,那还得到广阔的天地里来。
开篇第一句:我出来啦。我们的视线就跟着作者的笔墨动了起来。
接下来形容的是北京的沙尘暴,细密的沙子冲进鼻子、眼睛和嘴里。
选用“因果”法分析故事情节。
因:我出来啦。
果:小铁门在他身后咣地关上了。
这里的因果是事件的连贯性,人出门这件事,打开门,走出去,关上门。这样的事件连贯性,显得更真实。而“小铁门”也是一种特指,什么样的地方采用“小铁门”,即便是读者刚开始没有意识到他从哪里出来,后续也会有内容揭秘。
果:一个旋风在他跟前升起来,带着沙子包裹着他。
因:他在里面就听说了,这是沙尘暴。
果:广阔的天地里才能切身感受什么是沙尘暴。
这里暴露了敦煌其实对这个地方不熟悉,至少对“沙尘暴”这样的天气不熟悉。那么,他应该是来到这里不久。
这个主角的名字也是很有意思,叫敦煌。那么他是从敦煌而来还是其他?这样自带地名的人名,在文中究竟代表着什么?
眼前是一大片野地,几棵树上露出新芽,地上的青草还看不见。都被土埋上了,敦煌想,用脚踢一下门旁的枯草,伸着头看,还是一根青草也找不到。三个月了,妈妈的,一根青草也长不出来。他觉得风吹到身上有点冷,就从包里找出夹克穿上。然后背上包,大喊一声: “我出来啦!”
这里描述的是敦煌刚从小铁门里出来看见的景色,也交代了他在里面待了三个月。时间轴就此拉开。
三个月前敦煌进了小铁门。因为什么事情这里没有写,需要继续往下看,但是天气冷了,因为他穿上了夹克。
这里敦煌“我出来了”,这是把开篇想要喊但是没有喊的话喊出了口。足以证明,敦煌对于出来这件事的雀跃。
因:敦煌想喊,但是沙尘暴阻碍了他的开口。
果:敦煌适应了天气之后,把心里的话喊了出来。
这里写法是前后呼应,总要把要做的事情做了才行。
写作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事情的完结,像现在的长篇小说,就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的写,最后组合变成一张大网,网住了作者和读者。
敦煌走了二十分钟,在路边拦了一辆小货车。车到西四环边上停下,敦煌下了车,觉得这地方好像来过。他就向南走,再向右拐,果然看见了那家小杂货店。敦煌稍稍安了一点心,他一直担心一转身北京就变了。他买了两包中南海烟,问售货小姐还认识他么,那女孩说有点面熟。他说,我在你们家买过四包烟呢。出门的时候,他听见女孩吐完瓜子壳后嘀咕了一句:神经病!
敦煌找寻他熟悉的北京,在终于看见他曾经买过烟的小杂货铺时,心才安定了下来。作者并没有用什么心理描写去写敦煌出来后心里的忐忑,对未来事务的不确定,对自己生活的茫然,而是通过去找寻“曾经”来表达主角的不安。
只有不安定,才会去寻找熟悉的地方或者人,这是人的本能。
而售货女孩的反应是每个正常人面对敦煌的问话之后的反应,就自然而然地衔接过渡。
因:敦煌担心一转身北京就变了。
果:他找到了熟悉的小杂货店,安了一点心。
因:敦煌自以为买了四包烟女孩就会记得他。
果:女孩嘀咕神经病。
这里描写敦煌的问话和自己说的话,是为了寻找真实感,他真真正正站在了他知道的地方,而不再是那个小铁门里。
用事件,语言去推进人物心理变化,笔墨使用真的是非常高明。(我是不会这样的方法,分析也是瞎分析的)
敦煌没回头,长这么丑,我就不跟你计较了。沿着马路向前走,他知道自己一定像个找不到工作的愣头青,干脆摇晃着背包大摇大摆地反道走。走反道不犯法。走得很慢,慢慢品尝中南海。在里面跟在家一样,难得抽上这东西。第一次他把两条中南海带回家,他爸高兴坏了,一来客人就散,庄严地介绍,中南海,国家领导人待的地方,他们都抽这个。国家领导人待的地方。其实敦煌只经过中南海门前一次,为了赶去看升旗。凌晨四点就爬起来,被保定骂了一顿,保定说,升旗哪天不能看,非赶个大雾天。那天大雾,他们上午要去交货,但敦煌就是忍不住了要去看。那会儿他刚来北京,跟着保定混,梦里除了数不完的钱,就是迎风飘扬的国旗,他能听见仪仗队咔喳咔喳的脚步声整齐划一地经过他的梦境。他骑着辆破自行车一路狂奔,经过一处朦胧闪亮的大门,好像还看见了几个当兵的站在那里,没当回事。回来后跟保定说,才知道那就是中南海,后悔没停下来看看。后来他一直想再去仔细看看,总不能成行。就像保定说的,哪天不能看啊,所以就哪天也没能看成。直到现在。
这里有一个“走反道不犯法”把犯法单拎了出来,其实就是在预示着敦煌干的是犯法的事情。而小铁门就很明显了。
出现第二个人物:保定。
谁是保定?敦煌刚来北京就跟着混的人,相当于指引着,在敦煌心里有着重要位置。
来北京的人都想要去看升国旗,但是都认为自己在北京,哪天都可以,于是哪天都没能看成。(太真实了,我也是这样,在京十多年,一次都没有看成升国旗,不是这样事情就是那样事情,还给自己安慰:哪天都能看。)
保定的名字也是地名,可以想象后续出厂的人物估计都是以地名取名,预示着什么?预示着外来人口在北京生存的不易。
徐则臣擅长用小人物反应社会,那些被我们忽视过的人物鲜活的一面。
还带着地标的“中南海”烟,把在北京待过的北漂带回到了北京。
因:敦煌带了北京的中南海回家。
果:父亲高兴坏了,四处宣扬。
因:想要看升国旗,梦里想象渴望的画面。
因:保定说,哪天都能看。
果:一直未能看成。
梦想的幻灭。也许触手可及,但是终究只是擦肩而过。是否也在隐射结局的不完美?
敦煌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没地方可去。一窝都进去了,保定,大嘴,新安,还有瘸了一条腿的三万,熟悉的差不多一个不剩。而且现在手头只有五十块钱,还得减去刚才买烟花掉的九块六。太阳在砂纸一样的天空里直往下坠,就在这条街的尽头,越来越像一个大磨盘压在北京的后背上。敦煌在烟离嘴的时候吹口哨,就当壮胆,又死不了人。当初来北京,跟来接他的保定走岔了,在立交桥底下抱着柱子还不是睡了一夜。先熬过今晚再说。
敦煌没有地方可去,只得先熬过今晚再考虑后续。
因:一窝都进去了。
果:敦煌无处可去。
因:手里没多少钱了,最初来北京在立交桥底下睡了一夜,最坏的场景已经预演并接受。
果:找个地方熬过今晚再说。
这里是对敦煌目前遇见的困难进行描述,也就是小说的冲突。都说写小说就是一个冲突接一个冲突,出现冲突,解决冲突。(发现困难,解决困难)
敦煌的困难是什么?
1、没地方可去。
2、没有认识的人。
3、没钱。
要解决困难,是不是要先找一个地方安顿?然后认识新的朋友?接着去搞钱,因为要生活。
一抬头,前面是海淀桥。走到这个地方非他所愿,敦煌停下了,看着一辆加长的公交车冲过桥底下的红灯。其实不想来这里,尽管他也不知道想去哪里。就是在海淀桥旁边被抓到的。他和保定从太平洋数码电脑城一口气跑过来,还是没逃掉。东西还在身上呢。早知道逃不掉就把货扔了,他跟保定说,没关系,那两个警察胖得都挂不住裤腰带了,没想到跑起来还挺溜。他们的车堵在跟前,再扔已经晚了。这是三个月前的事。那时候天还冷,风在耳边呜呜地叫。现在,他出来了,保定还在里面。不知道保定被警察踹伤的左手好了没有。
这里是交代前因,通过再次路过海淀桥,引起敦煌的回忆。他漫无目的地来到了这里,他不想来,但他来了。
因:敦煌和保定认为那两个警察太胖,抓不到他们。
果:没舍得把货扔了
因:没跑过警察
果:敦煌和保定被抓。
时间:三个月前
地点:海淀桥
事件:他和保定被抓
敦煌出来了,保定还在里面。
最后的话交代了三点:
1、敦煌和保定关系很好,时刻惦记着。
2、敦煌和保定没有被关在一起。
3、保定还在里面。
猜测:敦煌出来了,保定还在里面。保定的罪比敦煌重。轻重程度不一样,关的位置也就不一样。想来保定可能是为了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