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的悲哀 征服生命的悲哀 —周梦蝶
我选择紫色。
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
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
忙人之所闲而闲人之所忙。
——周梦蝶
不敢回头,不敢哭、也不敢笑,生怕自己成为江河——周梦蝶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一场冒险,有的冒险成了想成为的别人,有的冒险成了想成为的自己。
2014年5月1日,台湾一位老人与世长辞。他寒伧一生,但这之后成为台湾国宝级的诗人。他就是——周梦蝶先生。
周梦蝶,1921年2月10日生于河南淅川。原就学于开封师范宛西乡村师范,由于家境及大环境的变迁,1947年在武昌参加青年军,后随军队赴台。自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成为「蓝星诗社」一员,至1959年诗集《孤独国》的出版﹐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 周梦蝶是诗坛少有的蜗牛派,创作四十年,却字字珍惜,至今只出版过《孤独国》和《还魂草》两本诗集。他的生命全献给了诗,诗和他的生命已分不开,而这颗未蒙尘的珍珠,也实至名归地获得第一届国家文艺奖。(本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我敬仰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自己决定的。周梦蝶先生决定一生与诗歌为伴。
01孤独国主
他在独行中,心中封存着诗和美。
昨夜,我又梦见我
赤裸裸地趺坐在负雪的山峰上。
而这里的寒冷如酒,
封藏著诗和美,
甚至虚空也懂手谈,
邀来满天忘言的繁星……
——《孤独国》1957
1957年的周梦蝶37岁,家庭、社交与他没有太多负累,而他背负的是自蒙学以来受到的儒学影响下的入世之清苦。
此时的周梦蝶刚退伍,进入社会并无门路,为了生计,摆书摊,看茶庄,当过守墓人......
1959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孤独国》,诗歌并未在台湾诗界引起多大的反响,如一颗小石子落入池塘,迅速的归隐了寂寞。
『 彻骨寂寞,凝炼于心,苦心为诗,冷肃深沉。』(曾进丰《周梦蝶诗导论》)在这一时期的诗歌里,孤独,就是他的生活。
第一脚跨进诗界的布衣,彷佛衣袂上还沾着来自山谷的风雪,路人匆匆而过,没有人为他停驻脚步,他仍然独行在风雪夜......
自此台北武昌街的街口有了周先生的书摊,就依在街头露天,寥寥几层书架,书架上尽是与诗歌、哲学相关极为冷僻的书籍。
世人送他一雅号——『孤独国主』。
台北武昌街摆书摊的周梦蝶02 铸火为雪
谁是心里藏著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著脚踏过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菩提树下》1965年《还魂草》
叶嘉莹先生在为其诗集《还魂草》作序中如此而言:我对周先生之忠于艺术也忠于自己的一种诗境与人格,一直有看一份爱赏与尊重之意。
这一时期周梦蝶开始有了收获:
1965年7月,出版诗集《还魂草》,受到诗坛瞩目。
1967年6月,获中国文艺家协会新诗特别奖。
1969年6月,获笠诗社第一届诗创作奖。
1978年,《还魂草》英文版在美国加州出版。
1990年1月,获《中央日报》文学成就奖。
先生的诗歌中有儒家的沉淀,有老庄的追问,有佛家的思索。这些变化在诗歌中如叶脉展开。
你向绝处斟酌自己,斟酌和你一般浩瀚的翠色。(摘自《还魂草》)
自《还魂草》出版以来,孤寂且不善言辞的周梦蝶遇见了一代大师风趣且智慧的南怀瑾老师。
因了朋友的告知,周梦蝶有缘听到了南老师的《楞严经》课程,南环瑾先生看见瘦弱单薄的周梦蝶,并不知晓是谁,脱下身上的蓝色丝棉夹袄给他,木讷周梦蝶竟愣住了。
在儒道中苦寻『道』的他,拜倒在南师座下。他钦佩南师之学识,仰慕南师之功力,却终究学不会南师之敏慧,他依照自己的品性,如苦行僧般修行,一步一个脚印。
诗坛苦行僧03 一念成白
在狭不及房的朝阳下
在车声与人影中
一念成白!我震栗于十三
这数字。无言哀于有言的挽辞 。
——《十三朵白菊花》2002年
余光中先生说:他写诗像炼石补天,补心中的遗憾。他是大伤心人。
自出生就没见过父亲,于母亲也是自来台湾后就成诀别。周梦蝶在这本诗集中自己作序,第一句就是:我向来是无梦的。
庄周梦蝶的意象中,周梦蝶是哪一层意象?素来的清苦,并非世道艰难。周梦蝶始终坚持以苦修的方式,到达他心中的彼岸。
1977年获得十大诗人头衔,选择退出,因为在周先生看来这是一种商业行为。
1999年诗集《孤独国》获台湾文学经典称号,得奖金十万,全部捐出。
他每日卖书书得二、三十台币够买馒头就好。
晚年患病做手术后,不能再开摊卖书,得友人相助,他亦觉得房间太大,似住在旷野。
龙应台说:“以他宁守孤独的文学深邃,告诉我们在动荡的世界里,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
此身乃在尘外04 枯瘦冷寂
让风雨归我,孤寂归我
如果我必须冥灭,或发光——
我宁愿为圣坛一蕊烛花
或遥夜盈盈一闪星泪。
——《让》2002年《刹那》大陆版
佛教经典《仁王经》中曰:"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
生灭之间须臾数秒万年?
你来这世上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海子
而周梦蝶却说:假如要想获得人世的幸福,不要写诗。
曾进丰先生曾是周先生的小房东,1998年,周梦蝶入住他的居所『浪漫贵族』,一住就是十六年。
曾先生回忆起陪伴周梦蝶的日子说:周公如一片为我遮雨的落叶,教我学会欣赏自己的苦难。
他形容周先生的一生为『枯、瘦、冷、寂』。他为周公在大陆的唯一版本诗集《刹那》作序。他陪伴先生这十几年,看见先生起居饮食简朴归真,看见愈是人多的地方,对周公而言,愈觉荒凉(摘自《相遇》)。看见先生晚年病痛折磨,却依旧做偈自参。
在曾进丰先生于周梦蝶逝世一周年的祭文《相遇》中,有这样一句:2013年5月20日于居处聊天时,并曾口占一偈:“当处出生,当处入灭;不离当处,而得解脱。”
2014年5月1日周公辞世,曾先生一度情绪崩溃,无法言语,他哀叹周公如宝玉转世,却终究孤独,应该有善女子相伴......
人远天涯远05 化城再来人
2012年1月8日,香港首映台湾人文记录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记录台湾诗人周梦蝶。
可惜我只看见了电影预告的这部分,听见周梦蝶先生用河南话读他自己的诗歌时,我已流泪满面。
周梦蝶先生亲笔书写他一生的创作都在诗歌中前行,94岁辞世,留下四百多篇诗文,字字出自血泪,点滴蕴含赤诚。
他立身于传统儒学,坚守于斯,有人曾说,在对岸看见了一位依旧遵照传统礼制而坚守的文人,感概万千。
他养息于天地间,熙来攘往,并无所摇摆,入于庄子《人间世》,出于方寸禅定间。
化城——出自《法华经·化城喻品》,喻为一时幻化的城市。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盘,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
如果他是庄周来世之蝶,又如化城再来之人,这一世竟有他,如此娑婆世界,何幸之!
他说自己是紫色蝴蝶,飞过水面,低低,低低低低......
不敢回头,不敢哭、也不敢笑,生怕自己成为江河——周梦蝶行到水穷处
不见穷,不见水──
却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是源泉, 我是泉上的涟漪;
我们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终
相遇。《行到水穷处》
2015年在亚马逊上购得周梦蝶先生《刹那》诗集,于我而言,他是隔岸的遥远诗人,一生寂寞而清苦,诗作翻开,满纸皆是如古代文人画般的清瘦,用词极为讲究。终究还是丢在一边,始终不甚了解其中深意。
偶然看到台湾拍摄的人文记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其中《化城再来人》重新开启了我对周梦蝶先生的认知。
原来,你在江河那边,我却始终在江河这边,不肯过来。若你再来,肯渡我否?
《化城再来人》谨以此篇献给周梦蝶先生
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馆对面再无你
周梦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