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

2020-05-29

2020-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冯贻伟

治生札记--035


性命得自然,一呼一吸间


丹道诸家,深浅各别,起首之诀,不外呼吸吐纳。

盖婴儿呼吸,呼短吸长;壮年呼吸均平;老年呼长吸短;临终奄奄一息,只出不进。故,气盈则人生,气竭则人忘。呼吸所关,敢不重乎?

凡夫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气,虽终日呼吸不断,然大都出多入少;且粗而短,莫能细而长,急而浅,未能缓而深,实修养之大忌也。

呼吸之要,以神驭气,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打成一片,结成一团,扭成一条,凝成一点,则归根守中,渐有轨辙可循,久之,即可成胎息。

何谓胎息?即呼吸之息,氤氲布满于身中,一开一阖,遍身毛孔,与之相应,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直至呼吸全止,开阖俱终,则入定出神之期不远矣。

《黄庭经》所论之呼吸,乃胎息之初步,学者习之既久,可祛病延年,若说全部功夫,尚未论及。经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嘘吸庐间以自偿,保守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七元之子主调气,外应中岳鼻齐位。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用之不己形不坏。呼吸虚无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

学道之人,非有别种神奇手段,不过积精累气而已。常人皆食五谷与五味,道人独食阴阳之气。《黄帝内经》云:“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亦此意也。

夫人在世俗,无论如何安闲,总不免有劳心劳力之事。凡有所劳,精神不免损失,必用方法补偿损失。其法如何?即呼吸也。但呼吸往来,必有所定。扼要乃在庐间。

庐间亦名规中,即黄庭也。如能常用呼吸之功,而又能保守身内精神不使外漏,则身有余庆也。日积月累,回环于方寸之中,以立命根。籍身内之元炁,以招摄虚空之精神,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

人身脏腑,肺部最高,形如华盖。肺属金,其色白,故曰玉阙。肺之下有心,心属火,其数七,故曰:“七元之子”。肺藏气,心藏神,道家贵在以神驭气,故曰:“七元之子主气调。”肺开窍于鼻,人面分五岳,鼻为中岳,故曰:“外应中岳鼻齐位。”

素者,纯洁之意;黄者,中和之意。心要纯洁,气要中和,故曰:“素锦衣裳黄云带。”身体偶有小恙,则呼吸不能调匀而喘息,此时极宜存神以调和病气。

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偶有偏胜,足以致病。苟能和之,则病愈也。道书凡一身头面脏腑骨节,皆有神名。白元者,肺神也。存白元者,即凝神以合于气也。

道家功夫,视不用目,听不用耳。久视者,非谓眼向外看,乃神向内视。人能常用返观内照之功,自然灾害不侵。用此功夫,永久不已,其形可常存矣。

但调呼吸之最要口诀,即不可滞于有象,又不可浮泛无根。能合虚无,则不着相;能入丹田,则非无根。不色不空,勿忘勿助,是真口诀。

学者当呼吸调和之候,口中必有甘凉之津液发生。顺而吞之,以意直送下降,复得神火炼之,使津化为气,润泽周身,而后归纳于下丹田,以培植命蒂。故曰:“玉池清水灌灵根。”

呼吸之法有四相:一曰风,二曰喘,三曰气,四曰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坐时鼻息出入觉有声,是风相也。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息虽无声,亦无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坐时无声,不结不麤,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资冲融,情抱悦豫,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戾,守气则劳,守息则密。前为假息,后为真息。

欲习静坐,以调息为入门,使心有所寄,神气相守,亦权法也。调息与数息不同,数为有意,调为无意。委心虚无,不沉不乱,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息愈调。真息往来,而呼吸之机自能夺天地之造化,含煦停育,心息相依,是谓息息归根,命之蒂也。

一念微明,常惺常寂,范围三教之宗。儒氏谓之“燕息”,佛氏谓之“反息”,老氏谓之“踵息”,造化阖辟之玄枢也。以此征学,亦以此卫生,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性命得自然,一呼一吸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