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读书想法

为什么要写作?——送给不断思考的你我

2022-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十一维度

又是将近子时,提笔开写,不过已经没有了昨日那般纠结。

回顾了一下今天的行动,上午去办公室加班,干掉了5个番茄时钟。主要是在做线路设计的一些前期工作,一个35千伏~110千伏迁改工程。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番茄工作法在我工作中的再度回归。

回想上一次使用番茄工作法,还是在我备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的时候。如今距考试通过也过去三年多了。

那时候,番茄工作法对我的学习备考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可惜考试通过之后,就慢慢的又把这个工具放到一边去了,主要是当时觉得没有必要把自己每天逼得那么紧张兮兮的。

只能说,在放松对自己要求这一点上,我还是很自觉的!

在我转做输电线路设计工作的初期,因为公司比较倾向于让人躺平的工作考核机制,让我们对自己的时间或者说效率要求都放松了,以至于这两年多都没有再使用番茄工作法这一时间管理工具了。

今天听了《习惯的力量》一书的解读版之后,在去加班的路上对番茄工作法进行了一下回顾与心理机制的同步思考。

番茄工作法,很多人都知道。它就是要求我们专注工作25分钟,完成后必须休息5分钟。就这么多,这就是具体操作方法。

是的,很简单,不消一分钟你就可以学会。但是,很可能你会跟我一样,要么会忽视它的力量,要么会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将它束之高阁。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先说忽视它吧!以前我们在学校里上课,还有一节课40~45分钟呢,对吧。这才25分钟,太简单了。完事还得休息5分钟,有这个必要吗?太繁琐了。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设计人员,项目集中的时候,除了上个卫生间,可能一屁股坐下来就是一上午。25分钟工作之后还得休息5分钟,这种小伎俩,总是So easy,Too young,too simple,关键还很烦。

再聊聊使用过一段时间之后,放弃使用它的可能原因。

我们都知道很多大道理;我们还知道“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的,我们总是去感觉,去道理化大道理,不太喜欢行动化大道理,不愿去对大道理进行试错,是的我们中国人总是喜欢凭感觉。

但是,番茄工作法就是需要去行动,试错!所以它让我们这些骨子里喜欢想当然的人,有一种太过正式的感觉,往往在短暂的工作突击之时,还有可能尝试一下。时间一长或者说繁忙的工作状态(对我而言,是备考注册电气工程师)过去,就觉得没有必要再用了。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上面的“感觉、觉得”,这些词是不是很熟悉啊,而这与我们思考的不够深入是有关系的。

包括现在的我,思考依然不够深入。我相信有一天我会对我今天的文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当然这是后话。

我们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自制力,而倾向于低估机制、方法论的作用。

为什么要采用“25+5分钟”的模式呢?

我的思考是这样的:25分钟是一个不太长,也不能说太短的时间段,如果我们把一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切片划分之后,里面的某一个单项完成的可能性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当然属于更宏观层次的统筹工作需要的能力或者说方法,不在这一讨论之列),各个击破总是要比全面进攻更简单一点。

同时,这与经济学里的分工提高效率的思想不谋而合。只是区别在于对项目切片划分与不同专业分工的区别,而前者也可视为番茄工作法的一种思想源泉。

对于5分钟休息,可以看作一种及时的反馈和激励,不仅让专注了25分钟后的我们有了一个放松的机会:比如,活动一下,舒展一下,刷一下手机等等……。

我们还会在心理上将它视作一种自我激励,就像玩游戏一样的及时反馈(只是在这里,这是一种合理的“成瘾性机制”),会让你自然而然的爱上这种感觉。

这是一种正大光明的让你放松,让你心理上感觉到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放松,不会太苛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25分钟可以让你完成一些工作;专注的25分钟往往会让你更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许许多多的专注25分钟会有一种水滴石穿的功效,让一切浑然天成。

番茄工作法,提倡劳逸结合,用专业分工的思维,既解放了身心,又达成了目标,创造了成就感。

这就是我对“25+5分钟”的番茄钟工作法的思索。

而写作,可以把这种点滴的思考写下来,让我下一次有机会深化自己的认识,回顾自己的思路,下一次或许我们可能会走得更远。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文章提出的问题了——为何要写作呢?

有时候,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回答,而是一个行动。而今天的思考与记录就是这样一个行动!

(手写于2022年4月5日—清明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