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261#
心理学笔记261#
我发现近一个月我跑步时的心率比之前明显高了,就在想:到底哪里发生了变化?因为生理变化还是收听的内容导致的呢?经过对同期“日心率数据”做细节深入分析,才发现原来心率主要提升的阶段就是在听海贤老师课的时候,那为什么听金融学和管理学课心率没有发生异变呢?我觉得因为海贤老师讲的内容偏向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和工作内容比起来,前者对人的情绪更容易产生影响,后者更容易注入理性。在家庭情境中,即使什么道理都懂,我们在大象的驱使下还是容易走极端,比如我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养育问题,会不自觉的就走向“都是老婆的错”,或者“都是我的错”,而我作为丈夫面对婆媳关系更倾向于逃避责任,不能发挥“两头瞒,两头甜”的桥梁作用。家庭情境的威力太大了,很容易造成责任和感觉混淆。回答老师的问题,怎么才能该担责的时候担责,而又不过分担责呢?我觉得,既然面对工作问题我们都可以相对理性的想明白,那能不能把家庭看作公司,把工作里的角色责任模型拿过来借用一下呢?比如Apple公司有一个极简的责任范畴模型,我觉得家庭关系也可以参考使用。Apple认为,所有的角色责任只有三类:我的,交叉的,他的。没有“你的”,因为关系的本质没有对立,只有协作。管好自己的事儿是分内之事,有点像儒家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他人的界限我们不能触碰,界限感非常强,碰了就收拾东西走人,中间会有模糊的交叉地带,主动做了的人就是在发挥领导力。举个家庭应用的例子,因为家庭是以夫妻为核心单位的,不是以母子为单位的,核心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我的夫妻关系必需由我自己管理,长辈父母绝对不可以进入,互相补位可以,比如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爷爷奶奶教育孩子,但是夫妻的关系绝对不可以让父母指手画脚,否则后患无穷。而制定这种责任界限属于长期建立的家庭文化,和公司一样,家庭也需要价值观和文化,否则就是一盘散沙,没有规矩,关键时刻就交给大象处理,导致责任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