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王阳明生平
从前有一个书生,家境并不贫寒,生于地主之家,祖上虽算不得名门将相,却也还不大不小是个官,到了书生父亲这一辈更是了不得,父亲中了状元,所以书生便也被寄予厚望。
书生确实是个聪明人,但是却不爱待在课堂里,他认为考科举并非头等大事,而是喜欢舞刀弄棒,思考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先生们都对他连连摇头,但是父亲不这么认为,他读过书生所谓的“打油诗”之后,直觉告诉他自己这个儿子绝不是个寻常人,于是他将书生从枯燥的课堂里解放出来,带他到了关外。
茫茫的草原和辽阔的大漠让书生陷入了思考,一个好男儿就应该金戈铁马,为国效力,而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换来的是父亲一顿臭骂。此事被书生暂且搁置,过了不久,书生又对父亲说,他有了一个新的理想,而这一次书生的理想更是让父亲哭笑不得,因为书生的新理想是:做圣贤。书生侃侃而谈,父亲却只听到“荒诞”,是该好好管教这个儿子了,否则不定闹出多大事儿来。于是父亲便给书生说了一门亲事,可是成亲当天新郎却不见了,原来书生碰到一个道士,二人谈的投机,便和道士学起了打坐,这一打就是一天。
书生的这些事儿在坊间流传开来,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怪人,但是他丝毫不为所动,依然坚定信心要成为一个圣贤。古往今来,能被称作圣贤的人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巧的是这几个人的作品虽然流传千年却都没有留下一本叫《如何成为圣贤》的书,所以书生虽然信心爆表,却不得法门,他始终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无论和尚还是道士,他都妄想从他们身上获得成为圣贤的奥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前朝朱姓圣人的真言:“格物穷理”。于是,他开始疯狂阅读朱圣人的作品,对着一根竹子一动不动,守了几天几夜,竹子依然坚挺不倒,他却病倒了,而且他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于是书生对这位朱圣人的话开始产生了怀疑,圣人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
书生的行为终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虽然父亲一直都不满,他承诺只要书生考上进士他就不再干预书生做这些奇奇怪怪的事。书生思考了一下觉得这波不亏,便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前面说了书生天性聪明,所以第一次参加乡试便中了举人,可是临阵磨枪这招到了中央就不管用了,毕竟天下之大,人才比比皆是,于是书生接连失利。
这天,书生来向父亲认错了,虽说他不争气,但只要认错态度诚恳,再接再厉,父亲还是会原谅他的,可是书生的话却差点让父亲惊掉了下巴。原来书生认为落榜之事本是无关紧要之事,可自己却为了这无关之事辗转反侧,忧心忡忡,实在大错,苦读经书并无用处,要想报效国家还得学习用兵之道。书生说完便离开了,只留给错愕的父亲一个潇洒的背影。于是二十六岁的书生开始学习兵法、谋略,开始练习武艺、骑射,但是为了父亲,书生还是不忘经书。
二十八岁,书生第三次参加会试中了二甲,据说如果不是因为舞弊,书生本该是一甲。书生被分配去了工部,就是搞建筑工程的。但书生却算不得一个积极的干部,没什么作为,没事就喜欢研究研究文学,毕竟他是一个要成为圣贤的人。又是一次偶然,他与一个和尚论道,结果他的问题非但没解决反而让这个和尚还俗回家去了,书生开始认识到:朱圣人是错的。但是什么是对的他却不知道,于是书生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可是书生并不是一个终日纸上谈兵,空谈理想的朽生,他有着强烈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价值观,并且是个勇而无畏之人,正是因为他的这份责任感和勇气,他得罪了当朝大太监刘瑾。
书生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但是刘瑾并不打算这么轻易地放过他,而是在沿途暗派杀手。以书生的聪明才智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呢,他不过略施小计便巧妙化解了这场劫难,官场险恶,奸佞当道,他也想就此归隐不问世事,但是在父亲的劝说下他还是去贵州上任了。
贵州龙场地处偏僻,穷山恶水,遍地刁民,与土匪强盗为邻,书生的人生仿佛已走到的最低谷,过往的繁华富贵都成云烟,可是他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个“怪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都能泰然处之,开垦荒山,种田耕地,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而唯一可以撼动他内心的仍然是那个寻而不得的“理”。于是书生给自己造了一个特殊的石椁,除了吃饭睡觉干活,他都待在里面寻“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书生的耐心也已经快被耗光了,为何老天就是不让他得知“理”的奥秘,为什么?为什么?
书生与上天做了激烈的辩论,可能上天也有点儿受不了他的执着,就在一瞬间,书生突然顿悟,他终日寻而不得的那个“理”其实不在远方也不在天上,而就在自己的心里啊!“理”在心中,中国历史上一门奇葩的学科就此诞生,而且闪耀千年,生生不息。悟道之后的书生虽然小有名气,不少人慕名而来听他讲学,但他的境况并没有什么好转,依旧耕田种地,直到刘瑾死后,书生才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机。
经过几年的升迁之后,书生被分派了一个苦差事,去江西剿匪。虽然上级是认定了他的能力才派他来的,可是在他之前来干这事儿的都没什么好下场,书生边在心中咒骂他的上级边去江西上任了。要说书生也是读圣贤之书长大的人,可是做起事来却比土匪还像土匪,于是多年未见起色的江西剿匪事业在书生的手中圆满结束。剿匪这件事儿不仅让书生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而且终于让他找到了一种可以成为圣贤的方法——知行合一。在之后的生涯中,无论是平定宁王叛乱,还是扫除奸佞小人,书生一直秉持着这四个字。
书生以瘦弱的身躯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凭借他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已然名满天下,在父亲死后,书生抛弃了过往的一切,一心一意好学问,他四处讲学,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弟子出生,只要真心求学他都一一解惑,不是真心求学他也能将其感化使其真心求学。然而这样一个人国家怎么可能忘了他呢?
嘉靖六年,书生被派去两广平反,此时书生年事已高,按他当时在天下的名气本可以拒绝,可是书生这一生就是为了苍生而活,他深知自己这次有去无回,便召开弟子传授他们毕生所学之精要: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所谓心学四绝,流传千古,万古不息。
嘉靖七年,书生因肺病去世,死前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方。丧过江西,军民都穿麻衣哭送。书生终于完成了他的理想,成为了一代圣贤。书生的思想在当时不被很多所谓的“正统”接受,批其歪门邪道,妖言惑众,但几十年后的日本维新却深受其影响。事实证明,书生的境界和认知早已超越了那个时代,即使千年之后的人依然能从他的思想中看到点点星光,书生就像一缕青烟,我们不知他何时消散,也不知他幻化何行。
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曰:天不生阳明,长夜又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