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问“为什么?”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2022-12-10 08:27 发表于上海
你家有小朋友吗?如果她/他已经会提问题了,最让你尴尬的问题是什么?
与我而言,是“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你们要去上班?
有时你能抵挡住第一个,但是经常是抵挡不住多问几个,因为你也清楚,而且你自己甚至都没有想过。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呢?
听上去有点绕,但仔细一想,其实“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指向,而这两种指向性对我们都很有价值,而本文就是分享我的一点浅显理解。
1 “为什么”的两种指向
你思考一下,如下的两个句子中,为什么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你一松手,玻璃杯会掉在地上碎掉?”
“即使不愿意,你【为什么】还是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
你仔细体会会发现,虽然都是【为什么】,但是它们的指向是不同的,前者指向的是原因,后者指向的是目的,而无论是哪种指向性,对我们都有价值。
2 五个为什么
指向原因的【为什么】,让我们发现事情产生的机理,从而满足好奇心或者解决问题。以我的工作为例,在做汽车的噪声控制的时候,当发现声音比较大,超出目标要求时,我们可以问:
【为什么】噪声比较大?
因为振动激励大;
【为什么】振动激励力大?
因为零件本体振动大,且隔振不足;
【为什么】本体振动大?
因为零件加工精度不够;
【为什么】加工精度不够?
……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层层剥离,发现事物原因,而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就是丰田的“5WHY”分析法,也就是连问五个为什么。
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工程领域, 其实也可以用在社会学科,比如你可以用来分析自己的情绪,比如今天不开心,
为什么不开心呢?
因为被老板批评了;
为什么被老板批评呢?
……
而这个方法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弗洛伊德,因为他总能帮你分析到根本原因,比如童年阴影或者……,至于是否科学和有用,就不好说了。
3 黄金圈法则
除了指向原因,【为什么】的另外一个指向是“目的”。比如前面提到的问题:
“即使不愿意,你【为什么】还是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
因为要去上班;
【为什么】要上班?
因为要挣钱;
【为什么】要挣钱?
因为要养家糊口,同时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
而另外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三个师匠的故事:
你为什么要在这里打石头?
石匠甲:因为我要赚钱养家;
石匠乙:因为我要磨炼自己的手艺,成为最好的石匠;
石匠丙:因为我要建设一座大教堂。
所以,做同样的事情,大家背后的目的可能完全不同,因此而产生的动力也完全不同,甚至是激励他人的效果也不同。
目前我听到的最好的模型,是来自于西蒙·斯涅克(Simon O. Sinek)提出的黄金圈法则(参考文后链接),其关键洞见是:我们要从why开始,由内而外思考why-how-what,而不是反过来。
回想我自己的工作,好像就是反过来的,比如入行后,我知道自己是做汽车噪声控制的,但是还不太清楚怎么做;后来慢慢有经验了,知道怎么做了,但是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
而我现在主要在做汽车的声音设计,我可以尝试换个方向思考,为什么要设计声音?怎么设计的?设计哪些对象,效果如何?
4 两种【为什么】的结合
虽然【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指向,但是我们可以将其结合起来。我有个粗浅的理解:
我们可以用“目的型”【为什么】去发现我们动机和方向,而用“原因型”【为什么】去找到实现的路径。
以我的工作为例,简单说明:
【为什么】要做汽车的噪声控制和声音设计?(目的)
因为想给用户提供一个静谧和舒适的声学环境,同时提升汽车产品的品质和品牌。
为了达到这目的,我们需要通过激励源、路径和响应控制,降低车内噪声,再通过设计音效来提升氛围。
而目前加速过程中,声音还是不够好,【为什么】不够好呢?(原因)
因为低频的成份不足,没有体现出动力感。
总结
“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有两种指向性,一种指向“目的”,一种指向“原因”,前者为我们提供方向和动机,后者帮助我们找到有效路径。
参考链接:
伟大领袖如何激励行动-Simon Sinek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t411U7bC/?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